一個旨在建造聚變反應堆的跨國專案昨日取得里程碑式進展,官員宣佈,距離“首次等離子體放電”還有 6 年半的時間。
昨日,在法國南部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建造現場,政要們出席了部件交接儀式。ITER 專案是一項旨在實現核能演進下一階段的實驗,旨在將核能作為一種產生無排放電力的手段。
最近安裝的部分——低溫恆溫器底座和下部圓柱體——為安裝託卡馬克裝置鋪平了道路,託卡馬克裝置是被選定用於容納強大磁場的技術設計,該磁場將包裹超高溫等離子體聚變核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ITER 官員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ITER 低溫恆溫器由印度製造,體積為 16,000 立方米。” “其直徑和高度都接近 30 米,重量為 3,850 噸。由於其體積龐大,它分為四個主要部分製造:底座、下部圓柱體、上部圓柱體和頂蓋。”
官員們表示,整個專案目前已完成 65%。
發言人薩賓娜·格里菲斯表示,世界首個商業規模聚變反應堆專案有望在 2025 年底正式啟動執行,但全面啟動該設施至少需要十年時間。
格里菲斯說:“首次等離子體放電的日期已定;我們將在 2025 年 12 月按下按鈕。” “還需要 10 年才能實現完全的氘-氚執行。”
三十五個國家正在合作開展該專案,以將聚變能帶給大眾。
實現可控聚變反應,使其產生的淨功率大於產生它所需的功率,並達到商業規模,被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潛在答案。聚變能將消除對化石燃料的需求,並解決可再生能源固有的間歇性和可靠性問題。這種能源的產生不會產生危險劑量的輻射,而輻射是裂變核能引起擔憂的原因。
官員們表示,ITER 核聚變反應堆有望成為有史以來建造的最複雜的機器。它將包含世界上最大的超導磁體,需要這些磁體來產生足夠強大的磁場,以容納溫度將達到 1.5 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這大約是太陽中心溫度的 10 倍。
格里菲斯說,隨著建設的繼續,將會有更多的里程碑被突破。
格里菲斯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我們將看到首批主要的託卡馬克部件到貨,例如來自中國的首個 PF 線圈(歐洲的貢獻)、來自韓國的真空容器扇區以及首批 TF 線圈(來自歐洲和日本),這些都將在今年秋季到來。” “這將引導我們在明年春季正式開始組裝。”
經 E&E News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E&E 在 www.eenews.net 提供每日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