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1914年8月15日,巴拿馬運河正式開通,當時美國籍輪船安康號從大西洋駛向太平洋一側。由於其時歐洲爆發了大規模戰爭,使得運河的首次亮相顯得比預期更為低調。當時,1600萬士兵整裝待發,湧入戰場,數千名士兵已在比利時和法國的早期戰役中陣亡。
早在16世紀,人們就首次討論了修建運河的想法。透過縮短繞行南美洲南端的航行時間,可以加快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程。在商業和國際貿易領域,更快意味著更便宜、更好。法國人在1869年成功挖掘並開通蘇伊士運河後,信心滿滿,於1881年在巴拿馬開始運河工程。然而,這個專案被證明要困難得多。潮溼、炎熱和泥濘的土壤使挖掘變得困難。熱帶疾病和事故導致超過2萬名工人死亡。1904年,美國(在支援巴拿馬從哥倫比亞脫離後)購買了法國的機械裝置和完成運河的權利。憑藉一支新的工人隊伍、最新的蒸汽動力機械以及對工人健康的高度關注,美國人克服了泥濘的地面,深挖河道,並建造了巨大的混凝土船閘來升降船舶。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流傳下去。
在1912年11月9日出版的《大眾科學》雜誌上,巴拿馬交通和通行費特別專員撰寫的一篇文章介紹了運河的優勢,毫不掩飾地宣揚了運河對美國商業和國防的好處:“巴拿馬運河的建設是為了便利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商業,並增強美國海軍的效率和打擊力量。這項鉅額資本投資的目的首先是為了縮短海上航線,首先是為了使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商業能夠更經濟地進行,其次是為了增強美國的軍事力量和聲望。”
一個世紀後,運河仍然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仍然為美國的軍事力量做出貢獻(即使美國不再擁有運河)。自開通以來,已有超過90萬艘船舶使用過該運河。如今,全球貿易額的近5%透過該運河。
但運河的歷史仍在續寫。隨著貨船尺寸的增加——現在有些貨船超過了適合船閘的“巴拿馬型”尺寸——巴拿馬運河管理局正在建造第三組船閘,計劃於2015年完工。
巴拿馬運河的概念一直面臨競爭。各國政府和工程師們討論過許多替代運河的方案。甚至在1914年運河開通之前,就有人提出了幾條穿越尼加拉瓜的航線,並且設計了一條鐵路,可以將船舶整體從一個海洋運到巴拿馬地峽的另一側。在復興其中一項計劃時,尼加拉瓜政府已與香港的香港尼加拉瓜運河開發投資有限公司(HKND)聯手,建造一條將直接與巴拿馬運河競爭的運河。預計成本為400億美元。一些觀察家認為該計劃完全是一種宣傳策略,但馬士基航運公司(擁有20艘最大的、大到無法透過巴拿馬運河的貨船)的一份報告指出,尼加拉瓜運河“很有道理”。
《大眾科學》自巴拿馬運河構想之初就對其進行了報道,也報道了一些擬議的替代方案。
以及我們關於偉大工程專案(如巴拿馬運河)的所有文章都可以在我們的檔案館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