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勒布林熱—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協議在巴黎郊外此地獲得透過。在186個國家提交了減少溫室氣體汙染的國家計劃的幫助下,來自196個大國和小國、富國和窮國的談判代表團結一致,達成了一項新的氣候協議,該協議可能會改變世界,或者正如該協議序言中所說的那樣,“地球母親”(也稱為這顆星球上的陸地、海洋、天空和生命)。
新的《巴黎協定》聲明瞭一項雄心勃勃的目標,即儘可能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呼籲在2050年後實現溫室氣體排放與溫室氣體清除之間的平衡,實施從近期開始的5年期國家計劃和行動審查週期以及對這些行動的監測,並確認每年至少提供1000億美元,以幫助那些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該協議還呼籲科學家們權衡如何才能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因為2015年的氣溫已經上升了1攝氏度,這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巴黎協定》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汙染必須“儘快”達到峰值。首次對《巴黎協定》所有這些雄心壯志的全球“盤點”將於2023年進行。
達成協議的過程既充滿挑戰,又出奇地順利。法國外交部門主持了有史以來組織最嚴密的國際氣候談判,外交部長洛朗·法比尤斯負責監督,儘管談判代表們進行了密集的磋商,並在悶熱的膠合板房間裡召開了多次徹夜的緊急會議,直到12月12日晚上7:29(巴黎時間)才達成最終協議。“我們做了大量工作,我們睡得不多,”法比尤斯說。實際問題必須得到解決,特別是資金、監測和激勵措施,以便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更多成就。例如,關於如何措辭最終目標的辯論非常激烈:低於2攝氏度,遠低於2攝氏度,甚至低於1.5攝氏度,最終確定為“將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遠低於2攝氏度的範圍內,並努力將氣溫升高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現在,一旦55個國家(代表至少55%的全球溫室氣體汙染)接受《巴黎協定》,它就可能成為現實。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當然,已經提交的186個國家計劃遠未達到《巴黎協定》1.5攝氏度甚至2攝氏度的總體目標。相反,國家計劃將導致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550億公噸,而今天的排放量約為350億公噸。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對146個已提交計劃的分析(範圍從保護印度尼西亞的森林到減少美國的煤炭使用)表明,如果到2030年全面實施,這些計劃可以將全球變暖控制在3.7攝氏度以下。因此,所謂的“高遠雄心聯盟”中的國家強調將1.5攝氏度納入最終協議,馬紹爾群島前外交部長託尼·德布魯姆表示。鑑於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幾乎可以肯定會達到這種全球變暖程度,但這旨在表明願意努力拯救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生存風險的國家。德布魯姆談到他的孫子們儘管在海邊長大,卻害怕大海,因為潮汐越來越高。“這不可能成為現實,我們必須與之抗爭,”德布魯姆說。
另一個這樣的國家是太平洋島國吐瓦魯,該國總理埃內萊·索波安加熱衷於不僅獲得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還獲得他的國家已經遭受並將繼續遭受的損失的資金。“損失和損害是指當您無能為力適應,當您必須將人們從島嶼上遷走時,”索波安加說。“我的底線是1.5度的限制。”
1.5攝氏度的限制反映在最終協議中,根據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所長、物理學家漢斯·約阿希姆·舍恩胡伯的說法,這將要求全球溫室氣體汙染在2020年達到峰值,並在2050年實現零碳排放。《巴黎協定》的序言中明確要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2018年前制定其自身全面的分析報告,說明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需要採取哪些措施,以及這種程度的變暖可能產生哪些影響。儘管這個目標可能無法實現,但它也可能刺激和加速向清潔能源、更好的農業實踐等轉變。“我認為我們都被轉變了,我們都在唱一首歌,”索波安加說。“我們需要更大聲地唱那首歌。”
截至目前,這些數字尚不匹配,但五年期週期要求各國確保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行動中取得“進展”,這可能會有所幫助,2018年旨在幫助落後國家和增強雄心勃勃國家的雄心的審查也將有所幫助。事實上,中國的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高風表示,巴黎之後,世界將開始一個“新程序”。“我們將制定所有必要的規則,使《巴黎協定》能夠運作起來。”
“這不是我們最初設想的體系,但這可能是你能得到的最好的體系,”南非談判代表團團長、前生物學家阿爾夫·威爾斯補充說,部分原因是像美國的共和黨政治家這樣的障礙。與此同時,這些障礙也阻止了美國承諾達成一項真正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以及為適應、損害和氣候變化的其他影響提供更多資金。“美國說:‘你們要承擔更多。我們要承擔更少。’這很難讓人接受。”
然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各成員國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部分原因是由於中國提出的自下而上的方法。所謂的國家自主貢獻,或稱INDCs,促成了協議的達成,此前主要汙染國(如美國和中國)之間達成的減排協議也發揮了作用。
在談判繼續進行時,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在深夜的懇求中稱《巴黎協定》為“差異化的豐碑”,因為每個國家都能夠 благодаря 這些INDCs 設定自己的目標。“它有186個完全自願的、完全由國家決定的計劃,”克里在12月10日試圖達成協議的閉門會議上說。“沒有兩個計劃是相同的。這就是差異化。”
但這些計劃確實有一些共同要素,例如從化石燃料轉向更清潔的能源,無論是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核能還是水壩,以及捕獲與建造這些清潔能源所需的 cement 和鋼鐵相關的汙染的技術。它們還包括保護現有森林,或許種植更多森林的計劃,以及改變農業實踐以在土壤中儲存更多碳的計劃。這還意味著幫助印度或尚比亞等無法自行承擔此類行動的國家支付轉型費用,以及建立採取行動和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這也意味著根據《巴黎協定》“現有最佳科學”採取行動。
然而,由於沙烏地阿拉伯和馬來西亞等化石燃料經濟體的反對,零碳排放或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協議並未在《巴黎協定》中直接提及,而是被“人為源排放與溫室氣體匯清除之間的平衡”這一措辭所取代。
沙烏地阿拉伯一直是這裡長期目標最公開的阻撓者,但正如俗話所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問題遠比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更深層。例如,中國每年40億公噸的煤炭消費習慣對溫室氣體排放與溫室氣體減排達到平衡的世界構成了重大挑戰。“人類在巴黎之前錯過了16年的行動時間,”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說。“我們的貢獻非常雄心勃勃,但我認為我們的國情意味著我們仍然會面臨一些困難來實現這一貢獻。”
然而,方向是明確的:根據國情,儘快走向低汙染文明。這包括像中美之間達成的協議這樣的努力,即制定長期、低排放戰略以遏制全球變暖——並廣泛分享這些戰略。“目標是開發一個低成本、低碳能源系統,為世界各地希望看到的就業增長和經濟繁榮奠定基礎,”華盛頓特區公共政策研究機構布魯金斯學會全球經濟與發展高階研究員約翰·麥克阿瑟說。
換句話說,巴黎之後的問題是如何交付清潔能源並減少溫室氣體汙染以遏制全球變暖。正如中國的高風補充說:“巴黎的成果將引導整個國際社會走向低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