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更易感染耐藥性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一項審查發現,更多國家必須認識到性別如何影響病原體暴露

Pink colored worm shaped bacteria floating.

耐藥性大腸桿菌是女性在某些地區可能比男性更易遇到的多種細菌之一,這歸因於性別分工。

Cavallini James/BSIP/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世界衛生組織 (WHO) 領導的一項全球審查顯示,女性可能比男性更易患上耐藥性感染——抗菌素耐藥性日益增長的威脅中一個未被充分認識的方面。報告發現,超過 70% 的國家未在其應對耐藥性感染的國家計劃中承認性別不平等現象。

上個月,世衛組織將其認為對人類最危險的耐藥細菌名單中新增了四種病原體。該名單于 2017 年首次釋出,旨在幫助各國制定針對抗菌素耐藥性 (AMR) 的行動計劃,抗菌素耐藥性是由於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和誤用導致細菌透過 DNA 突變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而引起的。

名單的變更依據是細菌引起感染的常見程度、致命性以及透過洗手、隔離和疫苗接種等措施預防感染的難易程度。世衛組織新增了三種鏈球菌——它們會引起包括某種肺炎和類似流感的感染(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是致命的)——以及一種高度耐藥的結核病(見“危險的耐藥性”)。鏈球菌與疾病負擔沉重有關,尤其是在貧窮國家,而結核病菌株難以檢測且治療費用非常昂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有關發現和塑造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性別差異

性別審查表明,由於月經衛生需求和性別分工等因素,女性,尤其是資源匱乏地區的女性,可能比男性更易感染耐藥性感染。該分析將為世衛組織首份關於政策制定者如何在全球威脅應對工作中解決性別不平等問題的報告提供依據,該報告計劃於 7 月釋出。

“現有的大多數國家行動計劃都沒有提及性別,更不用說在抗菌素耐藥性干預措施的設計中考慮性別問題了,”世衛組織駐瑞士日內瓦抗菌素耐藥性技術官員茲拉蒂娜·多佈雷娃在巴塞羅那舉行的歐洲臨床微生物學和傳染病學會會議上個月展示審查報告時說。

她說:“性別會影響感染暴露、預防感染、尋求醫療保健和自我治療行為以及處方模式。” 世衛組織與加拿大多倫多全球戰略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了審查。

印度班加羅爾“同一健康信託”的迪普希卡·巴特賈說:“研究性別至關重要,因為性別是人口健康和健康不平等的核心社會決定因素之一。”她研究影響印度女性參與有償工作和生產力的因素,並就審查的開展方式向世衛組織和全球戰略實驗室團隊提供了反饋。“這是一項出色且及時的工作,”她說。

多種因素

研究人員分析了 2000 年至 2023 年間發表的 130 項以性別和抗菌素耐藥性為重點的英語研究。約 20% 的研究側重於非洲,近 15% 側重於東南亞。

該團隊發現,在貧困地區,由於月經衛生需求,婦女和女童比男性更容易因無法獲得清潔用水而感染耐藥性尿路感染。在這些環境中,婦女和女童還經常負責取水、準備食物和從事農活,這增加了她們接觸病原體的機會,例如水和食物中耐抗生素的 E. coli 以及餵給動物的抗生素。

多佈雷娃說,女性也更可能在醫院和診所遇到耐藥性感染,因為她們通常在這些場所花費的時間比男性多。在全球範圍內,女性佔衛生保健工作者的 70%,她們往往負責為子女的健康和疫苗接種做決定。

與男性相比,針對女性的性暴力發生率更高,這也使她們面臨更大的耐藥性性傳播感染風險。在某些地區,文化規範導致的經濟不獨立和決策權缺失限制了女性獲得感染治療的機會。這使得她們更有可能自行診斷並使用不當療法,從而使微生物得以存活併產生耐藥性。

缺乏資料

多佈雷娃說,儘管有許多因素使女性面臨更大的耐藥性感染風險,但尚不清楚此類感染在女性中是否比男性更常見。這是因為許多國家在跟蹤抗菌素耐藥性時並未收集有關性別的資料。

她說,填補這一資料空白對於解決性別不平等問題至關重要。“當進行研究時,他們需要始終如一地報告性別[如果可能,還包括性別]並收集這些資料,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就會錯失良機,”多佈雷娃說。

多佈雷娃希望審查報告和即將釋出的世衛組織報告將提高人們的意識,認識到需要在 9 月舉行的聯合國大會抗菌素耐藥性會議上討論性別不平等問題。那次會議旨在鼓勵各國就如何應對全球威脅做出堅定承諾。自世衛組織於 2015 年透過一項抗菌素耐藥性全球行動計劃以來,已有 170 多個國家制定了計劃,但沒有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

最新的審查引起了迦納庫馬西熱帶醫學合作研究中心抗菌素耐藥性研究員 Charity Wiafe Akenten 的共鳴,她也參加了微生物學會議。“我以前從未想過性別與抗菌素耐藥性如何重疊,”她說。

本文經許可轉載,最初發表於first published on June 5, 20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