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困境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所謂的胎兒起源假說預測,子宮內的不良健康狀況應導致成年後的慢性疾病,而對短暫饑荒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說法。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道格拉斯·阿爾蒙德的一項分析表明,體質較弱的未出生嬰兒的問題也延伸到了社會經濟成就。他重點關注了在 1918 年大流行期間產前接觸流感的人。來自 20 世紀 60 年代至 80 年代的詳細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與兄弟姐妹和同代人相比,該群體成員高中畢業的可能性降低了 15%,男性工資降低了 5% 至 9%(由於殘疾),貧困的可能性高出 15%,阿爾蒙德在 8 月的《政治經濟學雜誌》中報告說。他指出,旨在改善產前健康的政策因此可能對未來的收入產生重大影響。

JR 明克爾曾是《大眾科學》的新聞記者。

更多作者:JR 明克爾
大眾科學雜誌 第 295 卷 第 4 期本文最初以“子宮困境”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 295 卷 第 4 期 (), 第 34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006-34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