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朋友或家人,即使是特別的經歷也會令人失望

兩項研究發現,幸福本質上是社會性的

想象一下,你和一些朋友在演唱會上,保安走近你們,說因為你們今晚看起來都光彩照人,他被指示給你們中的一位——只有一位!——一張後臺通行證,可以去見藝術家。你會舉手嗎?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根本不用考慮:誰不想抓住機會去見一位著名的歌手或獲得一張期盼已久的簽名?然而,最近一項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研究結果(作者為 Gus Cooney、Daniel Gilbert 和 Timothy Wilson)表明,在搶下後臺通行證之前,最好先暫停一下。

Cooney、Gilbert 和 Wilson 懷疑非凡的經歷——比如見到音樂偶像——會帶來隱藏的代價。他們假設,雖然這些經歷無疑會讓我們在當下更快樂,但它們也可能使我們與同伴分離,導致一種孤獨感,這種不快感會抵消最初帶來的任何樂趣。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研究人員招募了四人一組的受試者,讓他們觀看一段影片片段。在這組人中,有三人被告知他們將觀看一段之前觀眾評為 2 星的影片片段;相比之下,剩下的受試者有機會觀看一段特別的 4 星片段。觀看完影片後,所有四名受試者都有一些時間互相交談,然後每個人都報告了自己的總體幸福感。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通常,我們可能期望 4 星受試者感到最快樂。畢竟,這是看到了“非凡”影片的幸運兒,而其他人——可憐的傢伙——卻不得不忍受糟糕的影片。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那些看過“更好”片段的人實際上比他們的同伴感覺更糟糕。為什麼?資料表明,這些人——“非凡體驗者”——感到自己在觀看後的談話中被排除在外,以至於他們從影片本身獲得的任何快感都被徹底抹殺了。這就好比,當你去後臺崇拜你最喜歡的藝術家時,你的朋友們卻跑去酒吧,發展了一個滑稽的內部笑話。

這項研究表明,我們從經歷中獲得的享樂價值,並非主要來自於它們所帶來的直接快樂,而是來自於我們與他人一起重溫這些經歷時所獲得的後續快樂。對於我們許多人來說,我們講述的故事,就像斯普林斯汀的“光輝歲月”一樣,透過重述,積累了如果獨自體驗就無法獲得的額外豐富層次。

在更廣泛的層面上,這項研究還表明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的深刻社會偶然性。我們所做和看到的一切都是透過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來解釋的。事實上,這種社會嵌入是如此完整,以至於我們的陪伴不僅塑造了我們發生後的經歷,而且還塑造了發生時的經歷——這一點在同一期《心理科學》上發表的另一項研究中得到了生動的證明。這項研究由 Erica Boothby、Margaret Clark 和 John Bargh 進行,探討了“共享體驗”的力量,表明僅僅是彼此在一起的感覺就足以放大對感官的感知強度,比如巧克力的味道。

在一個巧妙設計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與一個夥伴坐在桌旁,並對兩種巧克力棒進行評分。他們不知道的是,“夥伴”實際上是一個同謀——一個與科學家串通好的人。受試者與夥伴同時品嚐其中一種巧克力棒,而當夥伴忙於其他事情時,品嚐另一種。(研究人員盡力確保人們看不到彼此的反應。)

哪兩種巧克力棒更好吃?據受試者說,其中一種巧克力棒明顯比另一種更有味道——而且總體上更令人愉快。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巧克力棒是相同的。唯一的區別是,受試者與他們的夥伴同時品嚐了其中一種巧克力棒——即更“美味”的那種。

這項研究表明了團結一致的力量,它可以改變體驗的基本品質。請注意,這並不是因為陪伴使所有的體驗都更好——而是因為它使它們更極端:在隨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表明,共同體驗會使苦味更糟糕。因此,在一起的感覺似乎既能增強積極的快樂,也能增強消極的厭惡。

就像漂浮在太空中的物質碎片一樣,人類聚集形成社群。這些社群有多種用途:它們提供保護和安全,它們提供物質和情感資源,它們給予意義感和歸屬感。它們還擁有一個可以說是更大的力量:積極地影響我們解釋世界的方式。如果獨自觀看,最耀眼的煙火也會顯得黯淡無光;如果和好朋友在一起,最普通的景色也會令人振奮。與他人在一起,會給乏味的日常生活增添一絲絢麗的色彩。因此,選擇你的下一場音樂會的最佳方式似乎應該把重點放在陪伴的質量上,而不是頭條明星的名氣上。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Daniel Yudkin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social psychology at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a jazz pianist. He graduated from Williams College, was a Fellow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currently lives in Brooklyn. His blog, TheQualiast.com, contains his reflections on mind, behavior, and society. You can learn more at his personal website.

More by Daniel Yudk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