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分析表明,風向變化已經幫助驅動了南極洲西部冰蓋數千年的融化,這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預測海平面上升。
昨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過去的11000年中,風向模式將相對溫暖的海水從深海推向南極洲大陸架,導致了顯著且持續的冰損失。之後,這種暖水的湧入停止了數千年,直到1940年左右才重新開始。
需要更多的資料來解釋這些變化,但大氣溫度可能發揮了作用,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南極調查局的高階海洋地質學家克勞斯-迪特·希倫布蘭德表示。無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結果都表明氣候模型解釋該地區的風向至關重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希倫布蘭德說:“通過了解過去幾千年導致(南極洲西部冰蓋)退縮的機制,我們可以開始更清楚地瞭解今天正在發生的事情。”
該研究的合著者格哈德·庫恩說:“我們的結果提供了證據,表明過去(南極洲西部冰蓋)的退縮也主要是由溫暖的海水融化造成的。”
來自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的庫恩補充說:“這增加了人們對當前一代冰蓋模型預測的信心,這些模型用於預測南極洲未來的冰損失和由此導致的海平面上升。”
研究區域是南極洲最大的兩個冰川——思韋茨冰川和松島冰川,它們流入大海並導致海平面上升。 但是,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查明這應該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多快地——影響氣候變化模型,在過去兩年裡,研究人員認為聯合國的一個小組低估了一半的影響,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
這項新研究借鑑了在松島灣採集的沉積物樣本——該地區是南極洲最不適宜居住的地區之一,因此也是最不為人所知的地區之一。希倫布蘭德說,直到1994年才對該地區進行了首次可靠的測量,因此很難找到幾十年前的資料。
國際研究小組花費了10年時間收集和分析沉積物樣本,以便找到微化石。 希倫布蘭德說,分析這些貝殼的化學成分“就像指紋識別”,可以確定水溫,使研究人員能夠追溯相對溫暖的水湧上大陸架的時間間隔。
科學家們說,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微調他們的理解。 例如,這些發現追蹤了水溫的相對差異,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些時期的絕對溫度。
希倫布蘭德說,在阿蒙森海周圍的區域“通常是碰運氣”,他補充說,研究人員能夠標記出取樣區域,但有時不得不離開。“情況在變化,風力增強,因此無法將船隻保持在固定位置,或者冰山出現了,因此船隻不得不讓開。”
經E&E新聞許可,轉載自氣候連線。 E&E在www.eenews.net上提供有關重要能源和環境新聞的每日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