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會滅絕嗎?

人類的末日可能只是時間和方式問題,而不是是否會發生

Planet Earth on fire

智人這一物種在大約30萬年前進化而來,並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統治了地球。但是人類還能持續多久呢?

人類最終會滅絕。最樂觀的估計認為,我們這個物種或許還能存在十億年,但最終會在太陽向外膨脹並加熱地球到類似金星的狀態時結束。

但十億年是很長一段時間。十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由微生物組成。多細胞生命直到大約6億年前才首次出現,當時海綿大量繁殖。《自然-地球科學》雜誌2021年發表的一項建模研究表明,到那時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將非常稀少,這意味著厭氧微生物,而不是人類,可能將成為地球上最後的生物。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如果說生存到看到太陽烤焦地球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那麼人類可能何時會迎來末日呢?古生物學家、《自然》雜誌的古生物學家和資深編輯亨利·吉(Henry Gee)表示,從古生物學角度來看,哺乳動物物種通常能存活約一百萬年,他的下一本書是關於人類滅絕的。這將使人類物種處於青年期。但吉認為這些規律不一定適用於智人

“人類是一個相當特殊的物種,”他說。“我們可以存活數百萬年,或者我們可能下週就會全部消失。”

世界末日的機會比比皆是。人類可能會被災難性的小行星撞擊 wipe out,或者透過全球核戰爭自我毀滅 commit self-destruction,或者屈服於氣候緊急情況造成的破壞 succumb to the ravages caused by the climate emergency。但人類是一群堅韌的群體,因此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多種災難的結合,可能會徹底消滅我們 eradicate us completely。

選擇你的毒藥

有些物種殺手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例如,在2021年發表在《伊卡洛斯》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了與導致非鳥類恐龍滅絕的那顆直徑10到15公里的小行星相當的小行星,大約每2.5億到5億年撞擊一次地球。在物理學家菲利普·盧賓(Philip Lubin)和亞歷山大·N·科恩(Alexander N. Cohen)釋出在arXiv.org伺服器上的一篇預印本論文中,他們計算出,如果提前六個月發出警告,並擁有一批核穿透彈,將太空岩石炸成無害的鵝卵石雲,人類將有能力從恐龍殺手級別的小行星中拯救自己。盧賓和科恩認為,如果警告時間較短或小行星較大,人類應該放棄並“派對”或“搬到火星或月球去派對”。目前,科學家已知的可能撞擊地球的最大小行星名為(29075)1950 DA。根據歐洲航天局2022年的一項風險分析,它的直徑僅為1300米,在2880年3月撞擊我們世界的機率為五萬分之一。

除了來自太空的岩石外,許多對人類的威脅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核戰爭、氣候緊急情況、生態崩潰。我們可能會被我們自己的技術所終結,以具有感知能力的人工智慧的形式,正如一些人工智慧批評家所暗示的那樣,人工智慧可能會決定消滅其創造者。

《原子科學家公報》核事務副編輯弗朗索瓦·迪亞茲-莫林(François Diaz-Maurin)表示,一場全面的核戰爭很容易摧毀人類。上次人類互相投擲核彈時,只有一個國家——美國——擁有核彈頭,因此不存在核報復的風險。今天的情況並非如此——而且現在的炸彈威力更大。那些較老的炸彈,於1945年襲擊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分別裝有相當於1.5萬噸和2.1萬噸TNT的威力。它們總共造成估計11萬至21萬人死亡。迪亞茲-莫林說,例如,一枚現代的30萬噸核武器投擲到紐約市,將在24小時內造成100萬人死亡。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區域核戰爭可能在短期內造成2700萬人死亡,而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全面核戰爭可能造成估計3.6億人直接死亡,他補充道。

對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將發生在戰爭之後,屆時爆炸引發的大火產生的煙塵將迅速改變氣候,這種情況被稱為核冬天。迪亞茲-莫林說,自冷戰結束以來,人們對核冬天的恐懼可能有所減退,但研究表明,環境後果將是嚴重的。即使是區域核戰爭也會破壞臭氧層,阻擋陽光並減少全球降水量。結果將是一場全球饑荒,可能會在短短兩年內造成超過50億人死亡,具體取決於爆炸的大小和數量。

“摧毀人類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且真實,”迪亞茲-莫林說。

因生態汙染或氣候緊急情況而死亡的速度會較慢,但仍有可能發生。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莫琳·利希特維爾德(Maureen Lichtveld)表示,人類已經面臨著慢性汙染帶來的健康壓力,而氣候變化帶來的額外熱量加劇了這種壓力。更高的溫度迫使人們更快地呼吸以散發熱量,這會將更多的汙染物吸入肺部。氣候緊急情況還加劇了糧食安全方面的現有問題——例如,持續乾旱會摧毀農田——以及傳染病。“氣候變化與健康不公平和普遍不公平現象的相互關聯正在影響我們的全球人口,”利希特維爾德說。

完美風暴

這些不公平現象最終會導致物種範圍的衰落嗎?劍橋大學生存風險研究中心的研究員盧克·肯普(Luke Kemp)表示,要計算出氣候緊急情況將殺死我們所有人的可能性並不容易。但他表示,無論如何,單獨考慮風險可能是不現實的。

肯普說:“當我們回顧大規模滅絕和社會崩潰之類的歷史時,從來都不是隻發生一件事情。“如果你想依靠一顆銀彈來殺死所有人,那你就是在寫科幻小說。”

肯普說,人類的終結更有可能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災難的堆積。儘管末日電影經常求助於病毒、細菌和真菌來消滅大量人口,但僅靠一場大流行病可能不會將人類推向滅絕,原因很簡單,免疫系統是一種廣泛而有效的防禦系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傳染病醫生和高階學者阿梅什·阿達利亞(Amesh Adalja)說。一場大流行病可能是毀滅性的,並導致嚴重的動盪——黑死病殺死了歐洲人口的30%到50%——但病原體不太可能殺死所有人類,阿達利亞說。“是的,傳染病可能會殺死很多人,”他說,“但隨後會有一群[人]對它有抵抗力並倖存下來。”

阿達利亞說,人類也有工具來對抗病原體,從醫療治療到疫苗,再到在新冠疫情期間全球熟悉的社交疏離措施。他說,有一個哺乳動物物種可能完全被傳染病消滅的例子:聖誕島鼠(Rattus macleari),也稱為麥克利爾鼠,這是一種地方性島嶼物種,可能因引入寄生蟲而滅絕。

阿達利亞說:“我們不像聖誕島鼠那樣無助,它無法逃離那個島嶼。“我們有能力改變我們的命運。”

如果傳染病促成了人類的衰落,那它可能只是更大拼圖中的一小塊。想象一下,一個因海平面上升和氣候變化對農業的破壞而陷入動盪的星球。這個飽受氣候蹂躪的世界的人類嘗試了一種geoengineering解決方案,但出了問題。情況惡化。資源稀缺,許多國家擁有核武器。哦,對了,在這種情況下,攜帶黃熱病的蚊子範圍遠至加拿大。肯普認為,不難看出,面對一系列挑戰,人類人口可能會減少和消失。

肯普說,對最壞情況的研究不足。例如,在氣候科學中,有很多關於世界氣溫可能比工業化前平均水平升高兩到三攝氏度時的樣子的研究,但很少有研究考察升高五到六攝氏度可能是什麼樣子。這部分是因為科學家很難預測如此大的升溫的影響,部分是因為氣候科學家感受到來自政客的壓力,不希望顯得危言聳聽,肯普說。未來最壞情況的模型也往往無法充分預測災難的連鎖反應。“存在風險的總體領域相對較新、尚處於萌芽階段且研究不足,”肯普說。

有人質疑人類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擔心像滅絕這樣宏大的問題。有些人認為這個問題迫在眉睫——像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和彼得·蒂爾(Peter Thiel)這樣有爭議的科技億萬富翁已經資助了一些致力於研究變革性技術風險的組織——另一些人則認為,今天的問題已經足夠緊迫了。斯德哥爾摩大學斯德哥爾摩韌性中心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員莎拉·康奈爾(Sarah Cornell)表示,人類已經在加熱地球、過度開發和破壞自然、不可持續地利用土地和水,並製造對所有生命有害的化學物質,而且通常是為了全球富裕階層服務。

康奈爾說:“今天的現實是,一些人類正在破壞甚至摧毀許多其他人的生活條件。“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已經是一場生存危機,而不是遙遠的風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