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新聞報道,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上海——三年前,當陳洪波教授試圖在中國推廣碳交易時,他發現自己受到了抨擊。由於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沒有義務限制其經濟增長的副產品,反對者強烈認為,他們認為沒有必要激勵中國工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為其排放付費。
今天,中國仍然沒有這項義務,但內部爭議似乎已經結束。在未來五年的擬議發展計劃中,政府首次表示有興趣建立國內碳市場。
“現在每個人都同意這是必須的,”陳說,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的一個關鍵政府智庫)的副教授。
陳認為,平息這場爭議的原因是,人們認識到碳交易不僅能控制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而且與另一個主要關切——能源效率——密切相關。
為了提高當地企業的競爭力並確保國家能源安全,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尋找減少國家能源消耗的方法。但它之前的嘗試——例如簡單地關閉效率低下的工廠——導致了失業,而且無法擴大規模。
然而,碳交易可能更好地完成這項任務。在一個近 70% 的電力供應來自高碳排放燃料煤炭的國家,為碳定價可以推動企業更明智地利用能源。
目前,中國參與碳交易的唯一途徑是透過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這是《京都議定書》下的碳排放信貸系統。但隨著《議定書》在 2012 年到期的腳步臨近,中國領導人似乎感到在國內建立替代方案更加緊迫。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經濟規劃機構)副主任解振華去年 11 月在北京告訴記者,已經有幾個中國城市正在當地企業之間試行碳交易。
展望未來五年,“我們在發展國內碳交易方面可能會更快,”謝說。
這一舉動正受到西方國家的密切關注,他們將其視為對抗全球變暖的進步,同時也受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主要排放國的關注。除了歐洲,美國在排放交易方面擁有最豐富的經驗。它在 20 世紀 90 年代開發了一種總量控制與交易系統,成功地減少了導致酸雨的硫排放。
這種基於市場的減排系統的溫室氣體形式——最初旨在吸引商人和共和黨人——去年未能在美國參議院獲得透過,共和黨人在最近的國會選舉中將其妖魔化為“總量控制和稅收”。
亞洲開發銀行高階能源專家阿肖克·巴爾加瓦表示,中國採用這種做法可以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展示如何利用碳交易作為實現低碳增長的槓桿。
尋求擺脫危險螺旋的另一種方法
2010 年,中國估計其單位經濟產出的能源消耗比 2005 年減少了 20%,這是其在爭取能源效率方面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勝利。但這被視為一場更大戰爭中的一場戰役。
總部位於香港的專注於亞洲的投資集團里昂證券的可持續研究主管西蒙·鮑威爾指出,中國的重工業(如鋼鐵廠和水泥製造商)生產相同的產品仍然需要比外國同行更多的能源。
“因此,在一個人民幣可能走強的世界中,北京認識到,其中一些行業需要採取行動才能保持競爭力,”鮑威爾說。
此外,北京在能源安全方面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威脅。2009 年,這個長期的煤炭出口國首次從國外購買的煤炭多於出口的煤炭。根據最新的官方統計資料,這種趨勢在 2010 年上半年以更快的速度持續下去。
鮑威爾說,提高能源效率是保持中國企業在全球舞臺上的競爭力以及減輕對進口燃料過度依賴的風險的關鍵。
事實上,許多人預計北京將在 3 月份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年會上公佈另一個能源效率目標。但更緊迫的問題似乎是找到實現即將到來的目標的方法。
為了確保中國能源效率運動的成功,北京在過去幾年中敦促各行業消除低效產能。僅在去年夏天,就有 2000 多家工廠被關閉,這引發了這種做法是否會損害社會穩定的問題。
更糟糕的是,為了滿足上級的要求,地方官員開始不擇手段地爭先恐後地削減能源。其中一個臭名昭著的故事來自中國北部的安平鎮,當地政府切斷了工廠、家庭甚至醫院的電力供應。
隨著之前嘗試的問題出現,中國決策者開始尋求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然後碳排放交易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不能依賴清潔發展機制
中國決策者和碳交易並不陌生。決策者在 2005 年首次瞭解到了這個市場的經濟重要性,當時中國透過清潔發展機制進入了國際碳交易。
在聯合國的監督下,清潔發展機制允許工業化國家的公司贊助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專案。因此,贊助商以較低的成本抵消排放,而東道國透過實施低碳技術獲得現金。
根據促進清潔發展機制交易的主要平臺北京環境交易所的資料,僅 2009 年,中國就透過該系統出售了近 13 億美元的碳信用額。北京在其 2010 年年度氣候變化宣告中愉快地報告說,這些資金幫助了這裡的企業升級技術並節省了能源。
只有一個問題:中國可能不再從清潔發展機制中受益。
世界銀行駐北京首席環境經濟學家卡特·布蘭登表示,如果國際氣候變化談判沒有導致《京都議定書》的續簽,“清潔發展機制的未來將非常不確定。”
布蘭登補充說:“即使清潔發展機制繼續存在,目前尚不清楚買家是否會想從中國購買信用額。”他指出,歐洲人——清潔發展機制的主要買家——現在更願意贊助欠發達國家,而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
他的觀點得到了其他專家的支援。在 2009 年的一份報告中,國際環保組織哥本哈根氣候委員會對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專案的激增是否削弱了中國領導人啟動自己的碳交易計劃的需求表示懷疑。
“因此,從政治和經濟上講,中國不能依賴清潔發展機制,”布蘭登說。
中國碳市場指日可待
中國領導人似乎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去年 10 月,北京記錄了其發展國內碳市場的願望,高階官員開始公開談論這個問題。與此同時,真正的問題是中國碳市場會是什麼樣子。
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志預測,中國將像歐洲一樣限制能源密集型行業的排放。這是因為中國承諾到 2020 年,單位經濟產出的排放量比 2005 年水平減少 40% 至 45%。楊說,這樣的目標可以轉化為行業可以排放的具體數量。
但並非所有人都同意。像陳這樣的其他專家認為,即使中國想啟動強制性碳交易計劃,也遠未做好準備。
儘管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幾個城市在兩年前就開始測試自願碳交易,但中國的基礎設施實際上不存在。迄今為止,中國仍然缺乏支援國內碳交易的必要立法和第三方驗證。
因此,陳說,中國領導人和行業參與者應該首先透過自願碳交易來預熱,並補充說第一步是改善基礎設施。
這似乎與政府的觀點一致。當地媒體援引中國官員的話說,國家關於自願排放交易的第一部法規已經起草。中國的三個主要自願環境交易所之一的天津氣候交易所正在與亞洲開發銀行合作,量身定製一個碳交易平臺。
負責亞洲開發銀行此專案的巴爾加瓦說,合作包括從設計法律框架到開發排放資料監測、報告和核查系統等各個方面。
儘管中國碳交易計劃的性質存在不確定性,但巴爾加瓦表示,他對這個市場的發展持樂觀態度。
“無論中國決定做什麼,他們都會非常迅速地去做,”巴爾加瓦說。“中國已經表現出很多承諾,並且現在對發展國內碳交易感興趣。我們預計很快就會有相關的事情啟動並執行。”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通訊社。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