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貿易使地球上近五分之一的脊椎動物陷入困境

在首次全球性估算中,研究人員統計了用於商業用途的驚人 5600 個物種,並預測了哪些物種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

印度尼西亞日惹鳥市待售的白腰鵲鴝。

偷獵大象、犀牛和老虎的事件經常成為新聞,但這些著名的物種僅佔全球野生動物貿易(包括合法和非法貿易)的一小部分。這是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影響著從鱉和鳴禽到響尾蛇和水獺等各種動物。然而,由於沒有一個組織跟蹤這些資料,受影響物種的確切數量充其量只能是猜測。

現在,研究人員得出了第一個這樣的數字,而且這個數字非常龐大:近 5600 個物種——約佔地球已知陸生脊椎動物的 18%——被捲入貿易。“幾乎五分之一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佛羅里達大學的保護生物學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佈雷特·謝弗斯說。該研究已於週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這項工作令人驚訝和重要的是,我們第一次瞭解了全球野生動物貿易的巨大規模。”謝弗斯團隊還預測了哪些物種可能成為下一個面臨風險的物種。

現代世界的幾個方面意味著野生動物貿易有能力在短短幾年內摧毀受影響的物種。全球化加速並擴大了總體貿易,而且在許多傳統上對動物有需求的地區,財富正在增加。此外,社交媒體很容易將賣家與國內外買家聯絡起來。因此,當一個物種突然成為令人垂涎的商品時——無論是像蛤蚧這樣常見的物種,還是像無耳巨蜥這樣罕見的物種——事情可能會突然失控。“在野生動物貿易中,存在一種市場力量,它強烈地關注個別物種,”謝弗斯說。“10 年前還安全的物種可以迅速轉變為瀕臨滅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圖片來源:阿曼達·蒙塔內茲;資料來源:Brett R. Scheffers 等人在《科學》雜誌,第 366 卷,2019 年 10 月 4 日發表的“生命之樹上的全球野生動物貿易”

非法和合法貿易都可能引發這種轉變。確保合法貿易不會變得不可持續,需要了解哪些物種正在被交易——以及在哪裡。唯一部分跟蹤此類資料的主要組織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該組織評估各種物種的威脅級別,並彙編科學家關於這些物種是否被人類收穫的註釋——以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然而,CITES 僅處理全球交易的一小部分野生動物,而且動植物通常只有在貿易將它們推入危機模式後才會新增到受保護物種列表中。“這是一種被動的方法,而不是主動的方法,”謝弗斯說。

為了填補這一空白,謝弗斯和他的同事建立了一種搜尋演算法,該演算法挖掘 IUCN 和 CITES 的資料庫,查詢陸生動物的貿易記錄。他們發現了 5579 個物種的此類資訊,大多數物種原產於熱帶地區。被交易的物種比未被交易的物種更有可能瀕臨滅絕。

“我對貿易的規模之大感到有點震驚,”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的保護生物學家比爾·勞倫斯說,他沒有參與這項新論文。“我知道情況很糟糕,但就受影響物種的比例而言,情況沒有這麼糟糕。僅憑這一點,這項研究就令人震驚。”

繪製物種的進化關係或系統發育圖譜,進一步揭示,如果一個物種被大量交易,其近親也可能被交易。“貿易在生命之樹上的繪製方式非常有條理,”謝弗斯說。

基於這一發現,他和他的同事推斷出,由於與已經交易的物種進化上的接近性,可能最終會受到貿易影響的物種數量。他們發現另有 3196 個物種面臨進入市場的風險。勞倫斯說,這種預測方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路,瞭解哪些型別的物種和生態系統最容易受到未來野生動物貿易的影響”。

這些預測也與已知的野生動物貿易的運作方式相符。例如,隨著老虎變得越來越稀少,獅子美洲虎的身體部位開始作為替代品進入中國的黑市。同樣,當亞洲的穿山甲(世界上被販運最多的哺乳動物)種群枯竭時,貿易商迅速開始採購非洲穿山甲物種並將它們運往亞洲。

謝弗斯和他的同事希望擴大他們的研究範圍,納入蘭花、樹木、海洋動物、淡水魚以及其他因資料不易獲得而未納入其演算法的物種(他們的研究也不包括一些鱷魚、蜥蜴和短吻鱷)。“如果你將此擴充套件到世界上所有的植物和魚類,我們談論的是更多的數千種物種被作為寵物或產品交易,”謝弗斯說。

他還補充說,研究人員還希望繪製貿易趨勢隨時間的變化圖,因為這樣做會使研究結果對政策制定者和執法機構更有用。但是,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國際政策副總裁蘇·利伯曼對這種發現是否會在實地產生任何積極變化表示懷疑。“例如,政府管理人員可能會看看論文中那些有趣的彩色圖表,並得出結論,我們確實需要更多關注兩棲動物貿易,”她說。“好吧,我認為他們已經知道了。他們是否會採取任何行動是另一個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