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和煙霧正在危害人們的心理健康。以下是如何應對

野火可能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不僅對直接受影響的人,也對那些身處煙霧籠罩之下的人

A pedestrian silhouetted against orange, smoke-filled city skyline

2023年6月7日拍攝的照片顯示,加拿大肆虐的野火產生的煙霧籠罩著紐約市。煙霧已在美國多個州引發空氣質量警報,紐約市上空迅速變暗,紐約州州長凱西·霍赫爾稱不斷惡化的空氣質量為“緊急危機”。

如果你本月身處加拿大野火煙霧的路徑中——或者你之前曾被野火煙霧所困擾——你可能會體驗到焦慮和幽閉恐懼症的感覺,因為天空變成了末日般的橙色

波特蘭俄勒岡州的執業心理學家托馬斯·約瑟夫·多爾蒂說,這是一種常見的反應,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從環境角度研究心理健康。“看起來令人不安;感覺令人不安,”多爾蒂說,“氣味、霧霾。”

隨著野火季節的持續,更多人可能會最終處於煙霧瀰漫之中,因此重要的是要意識到潛在的心理健康影響,即使對於那些遠離火焰的人來說也是如此。雖然研究人員早就知道野火煙霧會影響身體健康,但研究越來越多地表明,接觸火災和煙霧也會影響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失去財產或不得不逃離附近的野火可能會導致持續存在的抑鬱、焦慮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甚至在數年後也是如此。單獨接觸煙霧的影響研究較少,但一些新興研究表明,這與學童標準化考試成績較低有關。與此同時,更廣泛的空氣汙染研究表明,呼吸不良空氣的人患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機率更高。多爾蒂說,更直接的是,第一次面對野火煙霧可能會導致壓力驟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感到不知所措是正常的,”他說。“這需要承受很多。”

直面火災

即使對於那些沒有失去親人或財產的人來說,經歷自己社群的野火也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長期的影響。《行為科學》雜誌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綜述發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發生率升高,在受火災破壞的社群中,這種狀況持續了長達10年。十年後,抑鬱症狀也仍然升高。焦慮症的研究較少,但初步研究表明,經歷過野火的成人和兒童在火災發生後的幾個月內,焦慮症和驚恐障礙的發生率更高。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喬蒂·米什拉說,這些自然災害的創傷也可能導致長期的認知影響。米什拉的研究發現,與未接觸過火災的人相比,經歷過2018年加州毀滅性營地大火的人在注意力和忽略干擾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她的團隊在火災發生後的六到十二個月內記錄了人們的這些症狀。1月份發表在《PLOS Climate》雜誌上的結果還表明,直接受到火災影響的人(例如,因失去財產或不得不逃離火焰)和僅僅目睹社群火災的人都經歷了類似的認知障礙。

米什拉說:“這些受火災影響的人群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焦慮和抑鬱,因此會發展出一系列複雜的心理健康系統。”她補充說,眾所周知,心理健康狀況會影響認知過程。例如,創傷後應激障礙會使大腦處於持續的高度警覺狀態,從而更難以過濾掉分散注意力的資訊。

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環境因素如何影響經濟機會的朴智星說,倖存任何自然災害也可能對教育和收入產生長期影響。在6月1日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樸和他的同事發現,颶風或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倖存社群居民的終身教育程度和收入均下降。“按人均計算,造成100美元物質損失的災難似乎會使人力資本減少大致相同的幅度,”樸說,這是透過個人預測的未來收入損失來衡量的。(人力資本是經濟學術語,指的是使人們具有生產力的知識、技能和健康。)雖然樸和他的團隊沒有研究心理健康結果,但教育和收入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自身的影響——例如,財務安全較差的人可能會承受更大的壓力。樸說,災難也可能加劇現有的經濟和健康不平等。

應對煙霧

關於野火煙霧對健康影響的專門研究很少,但煙霧包含許多與空氣汙染相同的顆粒物和汙染物。關於空氣汙染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例如,呼吸受汙染的空氣會降低學齡兒童的考試成績。在野火煙霧中也觀察到一種微小但相似的趨勢:2022年發表在《自然可持續性》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與沒有煙霧暴露的年份相比,學年期間暴露於野火煙霧會略微降低標準化考試成績。

空氣汙染也會讓人感覺精神更差。在中國進行的一項大型研究中,與接觸較少空氣汙染的大學生相比,接觸較差空氣的大學生幸福感較低,抑鬱程度較高。2022年的另一項綜述研究不僅發現抑鬱和焦慮症狀與空氣汙染有關,而且還發現多個大腦區域的功能和結構發生了變化

只有少數研究試圖調查接觸野火煙霧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絡,結果好壞參半。一篇2014年的論文,發表在《BMC Psychiatry》雜誌上表明在東南亞發生大規模野火煙霧事件後,當地居民報告了輕微的心理壓力,在那些因煙霧而出現更多身體症狀以及那些認為空氣質量危險的人(對許多人來說很可能如此)中,心理壓力最為嚴重。2011年發表在《環境健康》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西班牙西北部發生野火後,焦慮症藥物和鎮靜劑的使用量有所增加,但研究人員並未直接詢問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與此同時,兩項較早的研究——一項針對經歷過2003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野火煙霧的人,另一項針對1987年加利福尼亞州火災煙霧影響的人——發現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就醫或住院人數沒有增加。

然而,心理學家越來越多地報告說,他們的患者對自然災害的反應是悲傷和失落感。這可能部分是由於隨著氣候變暖和乾燥,影響人口稠密地區的野火數量增加,或者公眾越來越意識到這些事件預示著未來的氣候危機,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氣候變化是一個心理健康問題,”加利福尼亞州瓦列霍的執業心理學家、美國心理學會環境、人口和保護心理學協會理事南希·皮奧特羅斯基說。

鑑於氣候變暖和乾燥,煙霧事件引發了對未來的擔憂。皮奧特羅斯基說,她的病人經常想知道,“這種情況會再次發生嗎?多久發生一次?”以及“下次會更糟嗎?”但她補充說,並非所有的焦慮都是壞事。“當我們必須準備採取行動時,焦慮有助於我們做好準備,”她說。“但我們不希望它癱瘓我們。”

為了應對煙霧事件的壓力,皮奧特羅斯基建議做好準備,包括瞭解在哪裡查詢空氣質量資訊,並儲備N95或KN95口罩,這些口罩可以有效阻擋煙霧顆粒物。參與圍繞氣候或其他環境問題的宣傳也有助於個人感到更知情,併為使社群更安全免受野火影響的解決方案做出貢獻,她說。如果焦慮變得難以承受,她說,不要忽視它。心理學家或其他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可以幫助提供應對工具。例如,認知行為療法已被證明可以透過訓練人們克服扭曲的思維並使用解決問題的技巧來應對挑戰,從而有效地治療焦慮症。

“這不是一件可以輕視的小事。這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 disruption,”多爾蒂表示贊同。他和氣候心理學聯盟的其他心理學家(該組織由關注氣候變化的情感後果的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組成)正在努力提高人們對生態焦慮的認識,並試圖將“氣候悲傷”等術語納入流行的治療師資料庫(如《今日心理學》目錄),以便人們可以更容易地找到支援。

多爾蒂說:“我認為本月的野火將成為我們公眾氣候變化意識的又一個臨界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