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大腦不會腐爛以及我們在2024年瞭解到的關於人體的其他驚人發現

從40多歲和60多歲時的快速衰老期,到不會分解的古老大腦,以下是今年關於人類生物學的一些最有趣的故事

Photo illustration, split image portrait of man's upper face and head, the left half younger, appearing to be aged around 30s or 40s, the right half older with grayed hair appearing to be about 60 years old

Bob_Bosewell/Getty Images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有時感覺健康報道總是不絕於耳的壞訊息——的確,今年也有不少負面新聞,從H5N1禽流感在美國奶牛中出現構成大流行風險,到生殖健康保健面臨威脅

但是,今年我們也學到了很多關於人體的有趣知識,涉及從眼睛和子宮移植到維生素D水平和衰老等主題。以下是我們今年在生理學和醫學領域報道的一些最有趣的故事。

新型止痛藥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型止痛藥,可以在疼痛到達大腦之前阻斷神經通道。它被稱為 suzetrigine,作用於外周神經,因此不像阿片類藥物那樣容易上癮。生產該藥物的公司 Vertex Pharmaceuticals 今年早些時候已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申請批准。如果獲得批准,它可能為治療中度至重度疼痛提供另一種選擇。

維生素 D 困境

2000 年代早期的研究表明,維生素 D 缺乏是癌症、心臟病、痴呆症和其他疾病的主要原因,服用補充劑可能會有所幫助。但最近的更多研究未能顯示服用維生素 D 的明顯益處,並發現大多數人都有足夠的營養水平。

衰老突增

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在 40 多歲和 60 多歲時會經歷劇烈的衰老轉變。研究人員發現,人體內許多分子和微生物(所有這些對於健康的細胞和組織活動都很重要)的水平在 44 歲和 60 歲左右經歷了巨大變化,而不是在整個中年時期持續進行的過程。

古老的大腦不會腐爛

Creative digital illustration of a brain viewed from the front as it disintegrates into a vapor-like cloud

Naeblys/Getty Images

通常在我們死後,我們的大腦會在一個稱為腐敗的過程中變成爛泥。但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人類大腦,它們有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歷史,並且不會像身體的其他部分一樣分解。這些非凡的標本,在從萬人坑到沉船等各種地方被發現,可能經歷了一個類似於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發生的蛋白質錯誤摺疊過程,該過程在化學上將蛋白質連線在一起,並在死後很長時間內保持它們的儲存完好。

移植眼睛

2023 年,亞倫·詹姆斯成為第一個接受全眼和部分面部移植的人。截至 2024 年底,這隻眼睛仍然沒有視力,但它保持了形狀,詹姆斯也恢復良好。“我們實現這一目標的事實是了不起的,”參與詹姆斯護理的眾多醫生之一愛德華多·羅德里格斯說。“之後會發生什麼,沒人能說,因為以前從未做過。”

人類壽命極限

新的研究發現,人類壽命可能存在理論上的上限。在 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持續增長之後,許多國家的預期壽命增長正在放緩或逆轉,這表明人類壽命可能已達到平臺期。

子宮移植已成為現實

Paper rendering of human uterus

Carol Yepes/Getty Images

天生沒有子宮或子宮嚴重異常的人,生育孩子的選擇很少。但近年來,從活體或已故捐贈者(通常是接受者的母親或姐妹)移植子宮已成為可能,並且子宮可以使嬰兒足月出生。現在已經有大約 50 個這樣的嬰兒透過移植的子宮出生。

微小核糖核酸獲諾貝爾獎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兩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微小核糖核酸方面的發現——微小核糖核酸是大多數動物物種(包括人類)中發現的微小遺傳物質片段,在調節基因如何表達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工作是在微小的蠕蟲秀麗隱杆線蟲中完成的,但這些發現可能為癌症和其他人類疾病的治療指明方向。

坦雅·劉易斯《大眾科學》的高階編輯,負責報道健康和醫學方面的新聞。她為網站和印刷雜誌撰寫和編輯有關從新冠肺炎到器官移植等主題的文章。她還出現在《大眾科學》的播客Science, Quickly中,並撰寫《大眾科學》的每週健康與生物學新聞簡報。在她於《大眾科學》工作的八年中,她曾擔任過許多職位,包括健康編輯、助理新聞編輯和《大眾科學心靈》的副編輯。此前,她曾為Insider、Wired、Science News 等媒體撰稿。她擁有布朗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學位和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科學傳播學位。在 Bluesky 上關注她 @tanyalewis.bsky.social

更多作者:坦雅·劉易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