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編輯爭取科學家以提高內容質量

這家線上百科全書舉辦了一場會議,旨在爭取科學家的幫助,並減少關於條目質量的爭議

維基百科是世界上訪問量最高的網站之一,也是獲取全球科學和醫學資訊最受歡迎的場所之一。但是,科學家們通常對它持謹慎態度,因為它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無論他們的專業水平如何。在上週於倫敦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該非營利網站的志願者編輯們向科學家們伸出援手,以爭取他們的幫助,並彌合在線百科全書與研究界之間的差距。

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的馬丁·波爾特(Martin Poulter)是會議的組織者之一,他說:“許多學者認為,因為任何人都可以編輯,這意味著這是一個‘狂野西部’。” “但是維基百科是一個由極度迂腐的人組成的社群,他們關心事實的正確性。”

正是這個由極度迂腐的人組成的社群,他們帶著以前活動中貼著花哨貼紙的筆記型電腦,被波爾特動員起來參加了上週的峰會。他將他們與從未嘗試過維基百科編輯的科學家、學者和出版商聚集在一起,參加了9月2日至3日在倫敦舉行的第一屆維基百科科學會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法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文化障礙
波爾特說,在許多情況下,維基百科的內容已經具有高質量,儘管有些人對此提出質疑。由於科學家是各自領域的專家,他們的參與可以幫助改進它。

但是,總的來說,科學家並沒有參與進來。實際上,編輯維基百科的人數正在下降,英國欣克斯頓歐洲生物資訊學研究所(EBI)的計算生物學家亞歷克斯·貝特曼(Alex Bateman)說。他希望讓更多的科學家對編輯其專業領域的維基百科頁面感到自在。“大多數文章都是逐句地有機增長的”,這與撰寫學術論文的體驗截然不同,他說。

波爾特說:“存在文化障礙”,他補充說,學者們常常感到太忙而無法參與有時圍繞維基百科編輯發生的某些公認的“瑣碎討論”。“雙方都必須做出改變。這就是我們正在討論的問題。”

貝特曼說:“世界各地正在進行許多不同的努力”,以接觸科學家,“但基本上,這個社群以前從未聚集在一起。”

錯誤修復
為了讓科學家們對該網站文章的質量放心,維基百科正在努力改進其在世科學家的傳記。首先受益的是英國最重要的科學機構皇家學會的院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鄧肯·赫爾(Duncan Hull)說服該學會聘請了一位“駐會維基人”,一位兼職編輯來領導在學會舉辦的編輯馬拉松活動,以糾正關於院士的遺漏錯誤。赫爾在會上說,在過去20年中被接受的院士中——總共約1000人——30%沒有維基百科頁面,而確實存在的傳記質量通常很差。

赫爾說:“這只是一個小步驟,(但)在維基百科中擁有這些資訊可能會改變科學家對維基百科的態度。如果他們發現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工作有一個準確的傳記,這可能會改變他們對維基百科作為向更廣泛公眾傳播資訊的方式的看法。”

利用專業知識 Pfam和Rfam這兩個專案——分別是蛋白質和RNA家族的資料庫,由EBI託管,但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維基百科進行編輯——表明,當科學家參與進來時,維基百科的科學內容會受益,貝特曼說。蛋白質或RNA家族的資料庫條目反映了該家族的維基百科頁面的內容,並且在維基百科上所做的更改會自動提取到主資料庫中。

貝特曼說:“這些文章已經被編輯了90,000次”,他在2000年代在英國欣克斯頓的惠康信託桑格研究所工作時共同建立了這些資料庫。從最多隻有幾個句子的文章,一些條目已經發展成真正的百科全書。“我們永遠不會費力去寫如此詳細的文章,”貝特曼承認。“世界各地有如此多的專家,如果你能以某種方式利用他們。”

儘管維基百科的科學內容會從獲得更多專家貢獻者中受益——該網站維護著一個需要專家關注的特定文章列表——波爾特還認為,學術界可以從購買維基百科中受益。“維基百科是一個重新找回學術精神的機會,而這種精神已被商業部門削弱,”他說,他指的是維基百科文章建立和編輯的透明過程。

他說:“如果你在公開場合工作,你就會發布所有資料、草稿和一切,並且從一開始就邀請評論,而不是在一個對公眾隱藏的過程之後才這樣做。”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5年9月7日首次發表

Richard Hodson is senior supplements editor for Nature.

More by Richard Hodson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