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保持物理距離”這個詞沒有被廣泛使用是有原因的:雖然它比“保持社交距離”更準確地描述了公共衛生專家試圖實現的目標,但它未能捕捉到我們許多人因與他人分離而直接感受到的失落感。
年輕的美國人可能是最孤獨的群體。作為一名認知科學家和大學校長,我對此感到擔憂。
孤獨感幾十年來一直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據估計,美國有 61% 的成年人 感到孤獨——而 COVID-19 封鎖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在過去的四個月裡,我們被要求儘可能地自我隔離,只為必需品外出,並與購物者或鍛鍊者保持至少六英尺的距離,這令人沮喪——甚至痛苦。雖然自我隔離 有助於預防 冠狀病毒的傳播,但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長期隔離 會損害 我們的心理健康。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英國廣播公司孤獨感實驗是一項大規模的全球研究,最近公佈了 其備受期待的結果,揭示了自我報告的孤獨感在年輕人、男性和“個人主義”社會的人群中最高。
這種孤獨感可以在大腦中看到。例如,一項研究發現,當像我們一樣的社會性動物——小鼠——被迫獨自生活在籠子裡時,這會改變它們大腦的基本結構,並導致神經細胞萎縮。最近一項關於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對人類的影響的 研究 表明,與隔離相關的神經基礎與生理飢餓的基礎相似:說你“渴望交流”與神經生物學角度來看你身體中發生的事情相去不遠。
孤獨感——很像飢餓或口渴——是一種 訊號,表明我們缺乏某種東西。長期的社會隔離甚至可能導致心臟病、中風或 過早死亡。
顯然,我們人類至少需要一些深刻而有意義的關係來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並防止孤獨感。但是需要多少?以及有哪些步驟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一目標?
早在 1990 年代,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發現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尺寸與它們形成的社會群體之間存在關聯後,得出結論,人類擁有維持大約 五段親密關係 的大腦能力。
不幸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都遠遠達不到這個數字。美國人平均擁有的親密知己(我們可以與之討論重要事項的個人)數量一直在減少。1985 年,美國成年人平均有三位知己 ,而 2004 年只有兩位 。 大約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在 2004 年報告說沒有親密的知己——與 1985 年相比增加了近兩倍。
更新的資料 顯示,五分之一的千禧一代根本沒有朋友。2020 年釋出的 一項調查 發現,71% 的千禧一代和近 79% 的 Z 世代受訪者表示感到孤獨——這一比例明顯高於其他世代。
深厚的友誼變得越來越罕見,尤其是在年輕人中。
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培養和維護關係。以下是我們可以在這方面採取的一些簡要步驟:
保持開放的心態。因為年齡差距、不同的政治觀點或對書籍、電影或音樂的不同品味而自動排除某人成為朋友是很常見的。停止這樣做。給每個人一個機會。即使只有一個共同的興趣愛好,也可以成為進入他人內心世界的途徑,併為更緊密的聯絡奠定基礎。
成為你希望擁有的朋友。接受邀請,保持可靠,及時回覆簡訊、電子郵件和語音郵件。考慮為有價值的事業貢獻你的時間,這將使你能夠幫助其他可能也在與孤獨感作鬥爭的人。提供實際和情感上的支援,並給予你的朋友充分的關注。慶祝他們的成就。記住他們的生日和其他重要事件。傾聽他們的煩惱,並在需要時提供肩膀依靠。
讓自己變得脆弱,併成為第一個表達信任的人。分享一些關於你自己的私事,並勇敢地發出第一次參加活動或社交聚會的邀請(要知道你可能會被拒絕,就像追求浪漫關係一樣)。
對自己要有同情心。在嘗試建立新的友誼時,要預料到會犯一些錯誤。無論你多麼努力,最終都會說錯或做錯事。記住這一點可以幫助你不再成為自己最嚴厲的批評者。嘗試像理解別人輕微的錯誤一樣理解自己的失誤。如果合適,就道歉。然後,繼續前進。一點自我同情心會使整個過程更容易,尤其是在一段萌芽的友誼破滅時(你不可能成為每個人的菜,這沒關係)。
與他人的聯絡幫助我們作為人類蓬勃發展,並面對日常生活的挫折和困難。沒有人需要感到完全孤立——即使我們保持物理距離。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建立(或培養)親密的聯絡,無論是面對面還是在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