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神童會成功

儘管我們聲稱重視努力工作,但我們都對天生的才能情有獨鍾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美國人永遠不會厭倦為弱者加油,或讚揚那些透過汗水和淚水登上頂峰的自力更生者。但在我們內心深處,我們可能更喜歡天生的人才勝過努力奮鬥的人。瞭解人們的真實偏好可能有助於我們駕馭學術界、商界和藝術界。

五年前,現任倫敦大學學院管理學院的心理學家蔡佳君(Chia-Jung Tsay)報告了一種“天賦偏見”。在聽取同一古典音樂錄音的兩段片段後,受試者表示他們更喜歡被告知是由天生有才華的音樂家演奏的片段,而不是被描述為來自勤奮工作者的片段——即使他們明確表示他們重視努力的訓練勝過天生的能力。

蔡佳君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透過將其擴充套件到音樂之外並衡量偏見的後果,進一步擴充套件了這項工作。有商業經驗的受試者和新手都表示,他們更喜歡被描述為天生的企業家而不是努力奮鬥的企業家的商業想法和企業家,儘管他們早些時候表示努力比天生的才能更重要。這種偏見在商業專家中同樣強烈,甚至更強烈;一項實驗發現,與天生的人相比,一個所謂的努力奮鬥者需要多出 4.5 年的領導經驗、28 個 IQ 分數或 39,000 美元的資本,才能在向商業專家尋求投資時處於同等地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對天生才能的偏好呢?蔡佳君說她也在體育和舞蹈領域發現了這種偏好。她的資料指向一個普遍的信念,即天生的人才更有進步的潛力。蔡佳君對這種偏見的興趣源於她自己作為鋼琴家參加比賽的經歷。“我看到了很多這種情況,”她說——以至於音樂家會把自己表現得比實際年齡小,並淡化他們練習的努力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