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嚴格遵守道德規則——例如“不可殺人”——即使違反這些規則會帶來更好的結果,例如犧牲一個人來拯救五個人。這僅僅是我們道德處理中的一個漏洞嗎?新的研究指出這種規則遵循的一個功能:我們更可能信任那些遵守簡單原則的人。
在哲學術語中,最大化結果被稱為功利主義,而優先考慮權利和義務則被稱為義務論。2013年發表在《認知》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揭示,即使人們聲稱將一個垂死的人扔下船以保持救生筏漂浮是合乎道德的——一種功利主義行為——他們也認為這樣做的人缺乏同情心和正直。現在,發表在6月號《實驗心理學雜誌:通論》上的一篇論文衡量了人們對那些做出功利主義決定的人的實際行為。
在幾項實驗中,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家吉姆·埃弗雷特和莫莉·克羅克特以及康奈爾大學的大衛·皮薩羅要求美國成年人回應道德困境,然後線上與其他所謂的受訪者互動。當那些受訪者表示他們會推一個胖子下人行天橋,以阻止一輛電車撞死五名鐵路工人時,參與者認為他們不那麼道德和值得信賴,並且在投資遊戲中委託給他們的錢也更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皮薩羅說,我們不是根據他人的哲學意識形態來評價他人。相反,我們關注他人的道德決定如何“表達我們希望人們擁有的那種動機、承諾和情感”。冷靜的計算有其好處,但我們希望我們的朋友在親身傷害他人之前至少會退縮。事實上,在研究中,那些主張推人的人如果聲稱這個決定很困難,就會更受信任。
政治家和高管應該注意。領導需要做出艱難的權衡——一場戰爭或削減員工福利是否值得它造成的痛苦?皮薩羅說,“你希望你的領導者在談論那個決定時,真正擁有或至少非常擅長展示正確型別的情感,以表明他們並非冷酷無情地做出決定。” 冷靜地權衡成本和收益可能對大多數人最有利,但這也可能是失去朋友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