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詩人保羅·瓦萊裡曾說過:“心理學的目的是給我們一個與我們最瞭解的事物完全不同的想法。” 本著這種精神,請思考一下我們許多人都非常熟悉的場景:您正坐在家中辦公室的辦公桌旁。在成堆的檔案下翻找東西時,您發現了一個髒兮兮的咖啡杯,它在那裡放了太久,已經可以進行碳年代測定了。最好洗一下。您拿起杯子,走出辦公室的門,朝廚房走去。但是,當您到達廚房時,您已經忘記了最初站起來的原因,您茫然地走回辦公室,感到有點困惑——直到您低頭看到杯子。
這就是我們最瞭解的事情:到達某個地方後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忘記自己去那裡做什麼的常見且令人惱火的經歷。我們都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種遺忘:我們沒有足夠注意,或者時間過去了太久,或者它根本不夠重要。但是,來自聖母大學研究團隊的“完全不同”的想法。《他們的論文標題的第一部分概括了這一點:“穿過門口會導致遺忘。”
加布裡埃爾·拉德萬斯基、薩賓·克拉維茨和安德里亞·坦普林讓參與者坐在電腦螢幕前,執行一個影片遊戲,他們可以使用箭頭鍵在遊戲中移動。在遊戲中,他們會走到一張桌子旁,桌子上放著一個彩色的幾何實體。他們的任務是拿起物體並將其帶到另一張桌子上,在那裡他們放下物體並拿起一個新的物體。他們當前攜帶的物體對他們是不可見的,就像它在一個虛擬揹包裡一樣。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有時,為了到達下一個物體,參與者只需穿過房間即可。有時,他們必須走相同的距離,但要穿過一扇門進入一個新的房間。研究人員不時給他們進行突擊測驗,詢問他們揹包裡目前裝的是哪個物體。測驗的時間安排在他們穿過門口時,並在之後立即進行測試。正如標題所說,穿過門口會導致遺忘:當他們穿過門口進入新房間時,他們的反應比在同一房間內走相同距離時更慢且更不準確。
這種“門口效應”似乎相當普遍。例如,虛擬環境是在 66 英寸純平螢幕還是 17 英寸 CRT 上顯示似乎並不重要。在一項研究中,拉德萬斯基和他的同事在他們實驗室的真實房間中測試了門口效應。參與者穿越真實的物理環境,攜帶實物並將它們放在真實的桌子上。這些物體裝在鞋盒裡,以防止參與者在測驗期間偷看,但除此之外,程式或多或少與虛擬現實中的相同。果然,門口效應顯現出來:穿過門口後的記憶力比在單個房間內走相同距離後更差。
是穿過門口導致了遺忘,還是在您最初獲取資訊的房間裡更容易記住?心理學家早就知道,當測試期間的背景與學習期間的背景相匹配時,記憶效果最佳;這是所謂的編碼特異性原則的一個例子。但聖母大學研究的第三個實驗表明,不僅僅是背景不匹配推動了門口效應。在這個實驗(在 VR 中執行)中,參與者有時會拿起一個物體,穿過一扇門,然後再穿過第二扇門,將他們帶到一個新房間或回到第一個房間。如果匹配背景是關鍵,那麼走回舊房間應該會提高回憶率。但事實並非如此。
門口效應表明,記憶不僅僅取決於您注意到了什麼、何時發生以及您有多努力。相反,某些形式的記憶似乎經過最佳化,可以保持資訊隨時可用,直到其保質期到期,然後清除該資訊以支援新事物。拉德萬斯基和同事將這種記憶表徵稱為“事件模型”,並提出穿過門口是清除事件模型的好時機,因為舊房間中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能變得不太相關,因為您已經更換了地點。盒子裡的東西?哦,那是我到達這裡之前所做的事情;我們可以完全忘記它。其他變化也可能引發清除:朋友敲門,您完成正在處理的任務,或者您的電腦電池耗盡,您必須插入電源充電。
為什麼我們會有一個記憶系統,一旦我們完成一件事並繼續做另一件事,就會忘記事情?因為我們無法讓所有東西都隨時可用,而且大多數時候系統執行良好。正是系統的失敗——以及來自實驗室的資料——給了我們一個關於系統如何工作的全新想法。
您是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方面的科學家嗎?您是否閱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審論文,並想撰寫相關文章?請將建議傳送給《心智問題》編輯加雷思·庫克,他是《波士頓環球報》的普利策獎獲獎記者。可以透過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或 Twitter @garethideas 聯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