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傳染性和致命性的禽流感病毒株已感染歐洲、亞洲、非洲和北美洲數千萬只家禽。但科學家們尤其關注野生鳥類中前所未有的蔓延——疫情爆發對脆弱物種構成重大風險,難以控制,並增加了病毒蔓延到人類的機會。
自10月以來,H5N1毒株已在數十個國家的家禽中引發近3000次疫情爆發。為了遏制病毒傳播,已撲殺了超過7700萬隻禽鳥,該病毒幾乎總是導致雞患上重病或死亡。另有40萬隻非家禽鳥類,如野生鳥類,也在2600次疫情爆發中死亡——是2016-17年上次主要疫情期間報告數量的兩倍。
研究人員表示,病毒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在野生鳥類中傳播,這使得疫情爆發尤其難以控制。野生鳥類幫助病毒在世界各地傳播,它們的遷徙模式決定了病毒下一次傳播的時間和地點。亞洲和歐洲地區可能將繼續出現大規模疫情爆發,感染可能會蔓延到目前尚未受影響的大陸,如南美洲和澳大利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雖然人類可能會感染該病毒,但感染並不常見。自10月以來,僅報告了兩例病例,分別在英國和美國。但科學家們擔心,鳥類種群中高水平的病毒傳播意味著有更多機會蔓延到人類。世界衛生組織(WHO)合作流感中心副主任、澳大利亞墨爾本多爾蒂研究所的伊恩·巴爾表示,禽流感病毒會隨著時間推移緩慢變化,但正確的突變可能使它們更容易在人類和其他物種中傳播。“這些病毒就像定時炸彈,”他說。“偶爾的感染不是問題——真正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病毒逐漸獲得功能,”他說。”
病毒起源
高致病性H5N1毒株於1996年左右在亞洲的商業鵝中出現,並在2000年代初蔓延到整個歐洲和非洲的家禽中。美國地質調查局阿拉斯加科學中心位於安克雷奇的研究野生動物遺傳學家安迪·雷米表示,到2005年,該毒株開始導致野生鳥類大規模死亡,首先在東亞,然後在歐洲。此後,該毒株在世界許多地方反覆感染野生鳥類。雷米說,透過反覆的溢位,H5N1似乎已經更適應野生鳥類。它“現在已成為一種新興的野生動物疾病”,他說。”
2014年,一種新的高致病性H5譜系——稱為2.3.4.4——出現並開始感染野生鳥類,但並非總是殺死它們。這為病毒首次傳播到北美洲創造了機會。此後,該譜系在全球範圍內的疫情爆發中佔據主導地位,包括當前的疫情。
該病毒對某些野生鳥類物種的影響比其他物種更嚴重。例如,一些受感染的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沒有表現出疾病跡象,而該病毒在去年年底殺死了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約10%的繁殖期白頰黑雁(Branta leucopsis),並在今年早些時候殺死了希臘數百隻達爾馬提亞鵜鶘(Pelecanus crispus)。野生動物研究人員正在試圖瞭解為什麼該病毒對不同物種的影響不同。雷米說,他們尤其關注該病毒對種群較小或地理範圍有限的脆弱鳥類物種,以及特別容易感染的物種的影響,例如美洲鶴(Grus americana)和皇鵝(Anser canagicus)。
雷米補充說,只有一小部分野生鳥類病例得到診斷和報告。他說,更多的監測可能會揭示野生鳥類死亡的真實程度。
控制傳播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防範和應變部門負責人基思·漢密爾頓表示,更好地監測受感染的野生鳥類也有助於提醒家禽養殖場注意未來疫情爆發的風險——儘管無論監測多麼有效,家禽或候鳥數量眾多的地區都面臨著進一步爆發疫情的高風險。
漢密爾頓說,由於野生鳥類數量龐大,追蹤野生鳥類疾病需要大量資源且具有挑戰性。他建議在更容易遇到病毒的地區進行有針對性的監測,例如常見的遷徙路線或繁殖地。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野生鳥類病毒學家米歇爾·威利表示,有效的家禽疫苗可能有助於阻止傳播,同時減少生產設施中禽鳥的數量。家禽業還可以透過限制進入設施、保護水源以及減少家禽與野生鳥類之間的接觸來繼續提高生物安全。
雖然可以撲殺家禽種群以阻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傳播,但研究人員強調,不應為了減輕疫情爆發而傷害野生鳥類。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獸醫流行病學家莉娜·阿瓦達說,由於野生鳥類數量龐大且活動範圍廣闊,為了防止進一步感染而殺死野生鳥類是行不通的。她說,這甚至可能使情況變得更糟,因為它會擾亂野生鳥類的活動和行為,從而幫助病毒進一步傳播。
“正如我們不應該因為冠狀病毒而射殺蝙蝠一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不是試圖殺死野生鳥類,”威利說。
研究人員表示,需要的是一種整體方法,考慮禽流感如何在野生鳥類、家禽和人類之間傳播。公共衛生研究人員和動物衛生組織之間的合作對於發現蔓延到人類的事件至關重要。“如果我們控制了家禽中的病毒,我們就控制了人類中的病毒,而且我們很可能也控制了野生鳥類中的病毒,”威利說。
本文經許可轉載,最初於2022年5月26日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