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的支援率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在他應對冠狀病毒大流行的早期階段,特朗普的支援率飆升,在他宣佈國家緊急狀態後不久達到了頂峰。他從未在美國民眾中如此受歡迎,甚至在他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時也是如此。這符合政治科學家約翰·穆勒在1970年的一篇論文中記錄的一種現象,俗稱“團結在國旗周圍”效應:在危機時期,領導人會享有更高的支援率,即使是過去態度曖昧或不支援的選民也會支援他們。這一理論有助於解釋全球領導人在大流行期間支援率的上升。
但自那以後,特朗普的支援率持續下降,降至疫情前的水平。為什麼他的支援率會像飆升一樣迅速下降?
一種關於地位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給出了答案。根據這一理論,領導者的地位可以基於支配或聲望。與支配相關的領導者是自信的、控制慾強的、並且在必要時願意採取強制和激進的手段。而與聲望相關的領導者是樂於助人的、謙虛的。他們透過分享知識,讓其他人看到他們的方法和專業知識的智慧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該理論認為,領導者可以透過控制或相互尊重的手段來贏得追隨者。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表明,在危機或不確定時期,像特朗普、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這樣的強勢領導人比那些與聲望相關的領導人更能獲得支援。這種優勢是基於他們被認為有能力採取危機通常需要的快速而激進的行動。在我和我同事對69個國家超過14萬名參與者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強勢領導人的相對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們在不確定情況下感受到的對控制的需求所驅動:強勢領導人給追隨者提供了一種替代性的控制感。
但即使在危機中,支配也並非總是對領導者有利。在後續工作中,我們調查了“你爬得越高,摔得越慘”這句格言——這種流行的觀點認為,高地位領導人在被指控不當行為後會遭受更大的羞辱和譴責。透過一系列檔案和實驗室研究,我們發現這句格言只是部分正確。我們發現,高地位的支配型領導人的跌落比與聲望相關的領導人“更慘”。支配型領導人的不當行為被認為是故意的,目的是為了使自己受益,而基於聲望的領導人則更有可能被給予寬大處理。因此,支配型領導人受到了更嚴厲的譴責。
特朗普支援率的逐漸下降始於一系列有爭議的言論之後,包括但不限於提倡未經證實的藥物,暗示注射消毒劑的價值和忽視專家的意見。所有這些事件可能都還好,可以歸因於總統不是醫學專家。然而,他不斷地慶祝股市,發推特炫耀他不斷上升的支援率,以及在數萬美國人死亡的大流行期間煽動公眾無視居家隔離令,讓人難以否認他的行為似乎更多地是出於自身利益——特別是他想要再次當選的願望——而不是出於領導者為確保公民安全和知情的責任感。當世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繼續享受健康的民意支援率時,這種公然的自我利益宣傳似乎是特朗普支援率下降的一個關鍵因素。
為了應對挫折,強勢領導人慣用的策略是把當前的問題歸咎於外部方,以便人民可以團結起來對抗共同的敵人。這對於許多這樣的強勢領導人來說,都是一個成功的計劃,包括莫迪、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和特朗普。他在2016年大選中非常有效地使用了這一策略,當時作為政治局外人,他將矛頭指向了現有的體制和移民,以鞏固他在美國選民中的支援率。因此,特朗普越來越多地將中國作為當前危機的根源,這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這次的策略可能並不奏效,不僅因為中國可能會破壞貿易談判——使美國經濟進一步惡化——而且還因為健康和經濟危機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總統被認為對這些危機的處理情況如何,很可能成為大選中的一個關鍵因素。
有鑑於此,任何強勢領導人都要展現同情心、謙遜,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行為是受當前的需求所支配——幫助他人而不是為了促進自己的事業。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一個人表現出關懷和同情心——展示了基於聲望的領導者的特徵——即使是強勢領導人的負面行為,人們也願意原諒。莫迪和習近平儘管具有典型的專制領導人的特徵,但他們正是這樣做的。在他們向人民傳遞的資訊中,他們表現出同情和同理心,因此自危機開始以來,他們的支援率穩定上升。如果特朗普能夠克服他的自戀傾向,他也許能夠挽回一些失地。但是,根據他過去四年行為的證據來看,這種反應似乎不太可能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