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選擇不瞭解

利他主義者試圖瞭解他們的行為將如何影響他人——而任性的無知可以讓人自由地自私行事

Vintage photo illustration of a main in a suit pictured three times from left to right with hands covering mouth, hands covering eyes, hands covering ears

任性的無知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人們經常視而不見,而不是審視自己行為的後果。例如,儘管有大量的科學證據表明氣候變化,但許多人仍然避免接觸有關全球變暖的事實。他們並不總是想了解農場動物惡劣的生活條件。消費者通常將對其購買產品的來源的道德擔憂放在一邊

作為行為科學家,我們想了解任性的無知有多麼普遍,以及人們為什麼會這樣做。我們與同事一起,彙總了來自多個研究專案的資料,這些專案總共涉及6000多人。我們發現,任性的無知很常見且有害,40%的人選擇“不瞭解”自己行為的後果,以便擺脫內疚感,同時最大化自己的收益。但我們也發現,大約40%的人是利他主義者:他們不是迴避關於自己行為後果的資訊,而是主動尋求資訊,以增加對他人的益處。

在我們的分析中,我們使用了來自22項先前發表的關於任性無知的研究的資料。與過去的研究相比,這種方法使我們能夠更全面、更廣泛地瞭解這種現象。雖然具體的實驗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實驗都涉及將參與者分成兩人一組。人們在線上或在實驗室中親自參與研究。無論設定如何,受試者都不會互動,並且彼此保持匿名。與此同時,研究人員知道有多少人做出了某個決定,但無法確定是誰選擇了什麼。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每對中的一名成員在兩個選項之間做出選擇。選擇將決定合作伙伴雙方的收入。這些決定是在兩種設定之一中做出的。在透明設定中,決策者掌握有關他們的選擇將如何影響自己和合作夥伴的資訊。在模糊設定中,決策者知道他們的選擇將如何影響自己,但不知道如何影響他們的隊友——儘管他們可以請求獲得這種洞察力。

例如,在幾項研究中,參與者必須在5美元和6美元的付款之間做出決定。在透明設定中,他們知道如果他們為自己選擇5美元,他們的合作伙伴也將獲得5美元。但是,如果他們為自己選擇6美元,他們的合作伙伴將只收到1美元。

在模糊設定中,合作伙伴的付款方式有所不同。這次有兩種可能的方案。在一種方案中,如果決策者為自己選擇6美元,他們的合作伙伴將收到1美元;如果決策者選擇5美元,他們的合作伙伴將收到5美元(就像在透明案例中一樣)。但在第二種方案中,決策者可以選擇6美元,他們的合作伙伴將收到5美元;或者決策者可以選擇5美元,他們的合作伙伴將收到1美元。

決策者知道這兩種系統都存在,並且瞭解如何為自己獲得更高的報酬——但他們最初並不知道他們處於哪種方案中。有趣的是,決策者有機會消除這種模糊性:透過點選一個按鈕,他們可以瞭解哪種付款方案將適用於他們的決定。這種瞭解更多資訊的選項為科學家提供了一種評估任性無知的方法。

在所有研究中,我們發現,當參與者被告知他們選擇的後果時(透明設定),大多數人(55%)選擇了利他選項。也就是說,他們放棄了部分收入,與合作伙伴平分。其餘45%的人明知故犯地保留了更高的報酬,但犧牲了合作伙伴的利益。

然而,在模糊設定中,40%的參與者選擇保持無知。不知情讓他們可以自私:在不知情組中,60%的人選擇了更高的個人報酬,而在這種情況下,這種選擇是以犧牲合作伙伴的利益為代價的。在那些要求獲得更多資訊的人中,36%的人明知故犯地保留了更高的報酬,但犧牲了合作伙伴的利益。

這意味著,當參與者可以選擇避免資訊時,總體平衡傾向於自私。在模糊設定中,只有39%的人做出了最終有利於其合作伙伴的選擇——與透明條件下的55%相比,顯著下降。

但我們如何知道模糊設定中的無知是否是任性的?會不會是有些人無意中避免了資訊?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進行了第二次分析,重點關注是什麼動機促使人們尋求資訊。

在這次分析中,我們比較了獲得額外資訊的人和被給予資訊的人的行為。我們發現,在模糊設定中選擇接收資訊的人比在透明設定中接收資訊的人更有可能做出利他選擇,高出7個百分點。換句話說,我們的分析識別出了一些真正的利他主義者:那些主動尋求資訊,然後做出有利於其合作伙伴的決定,即使是以犧牲自己利益為代價的人。這意味著,尋求資訊的動機至少部分是出於做好事的願望。同樣,這一發現也表明,選擇無知對於那些想要為自己的自私行為尋找藉口的人來說是有價值的。

我們不能排除有些人無意中沒有點選按鈕獲取更多資訊。但如果困惑、懶惰甚至漠不關心是唯一導致無知的驅動因素,我們就不會在我們的比較中觀察到任何真正的差異。我們發現,尋求資訊與一個明確的動機有關:這些真正的利他主義者希望造福他們的合作伙伴。因此,我們得出結論,反之亦然,無知至少部分是由渴望保護自己免受自身判斷的願望驅動的。

我們的工作表明,有時人們會做出利他行為,是因為他們感到有壓力去做人們期望他們做的事情。當選擇的後果變得清晰時,人們可能會感到有義務做出一點犧牲,並對他人慷慨。但是,當有機會時,他們可能想要忽略自己行為的後果。無知使人們無法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傷害他人,並讓他們感覺不那麼像壞人。

我們的發現暗示了對抗任性無知的方法。在我們分析的研究中,決策發生在道德框架內:你可以犧牲合作伙伴的利益來讓自己受益。這種呈現方式是任性無知的沃土,因為它對一個人的自我形象構成了威脅,加劇了這樣一種感覺,即——如果你知道真相——你將不得不做出更艱難的選擇才能成為一個好人。

如果我們能夠避免對決策施加強烈的道德強調,這可能會讓人們感到不那麼受威脅,從而減少任性的無知。其他研究小組已經找到了有希望的方法來做到這一點。例如,我們可以以突出倫理選項的方式呈現選擇,例如將素食選單設為預設選項,同時仍然允許人們選擇肉類,作為促進可持續食物選擇的一部分。或者我們可以鼓勵人們對善行進行更積極的思考,而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做的事情而讓他們感到內疚。例如,突出最近的全球成就,例如修復臭氧層,可以激勵人們繼續努力,而不是感覺戰鬥已經失敗,情況一片黯淡。

簡而言之,我們可以鼓勵彼此和我們自己採取更無私和慷慨的行為。

您是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閱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審論文,並想為“心靈 Matters”撰寫相關文章?請將建議傳送給《大眾科學》的“心靈 Matters”編輯 Daisy Yuhas,郵箱地址為pitchmindmatters@gmail.com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