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小鼠似乎是不合格的父母

 單個基因與小鼠築巢行為有關

細心築巢者:棉田鼠 (Peromyscus polionotus subgriseus) 是優秀的父母。

Andrés Bendesky 和 Hopi Hoekstra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一些野生小鼠是勤奮的父母,它們會建造精心製作的草巢,以保證幼崽的安全和溫暖。另一些則不太細心,為它們的後代建造的家園也比較簡陋。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個調節築巢行為的基因——這是已知影響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父母行為的少數基因之一。

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哈佛大學的遺傳學家 Andrés Bendesky 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兩種基因相似但在配對行為上有所不同的小鼠:棉田鼠 (Peromyscus polionotus subgriseus) 的一個亞種形成一夫一妻制配對,而鹿鼠 (Peromyscus maniculatus) 則與多個伴侶交配。它們的育兒方式也不同。棉田鼠比它們濫交的同類建造更精細的巢穴,而且它們花更多的時間梳理毛髮和與幼崽依偎在一起,以及找回走失的幼崽。在這項研究中,這些育兒行為並不取決於小鼠在幼年時受到的照顧——當一個物種的幼崽由另一個物種的父母撫養時,它們長大後仍然會模仿其親生父母的養育習慣。

為了尋找這些父母行為的遺傳基礎,Bendesky 和他的同事將這兩種小鼠雜交了兩次,產生了近 800 只第二代幼崽。在第二代後代中,一個與築巢行為相關的基因脫穎而出——它調節血管加壓素這種激素,這種激素與催產素一樣,對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社會和結合行為有很強的影響。研究人員進行了兩項後續實驗:一項是將血管加壓素注射到來自兩種野生物種的小鼠父母的大腦中,另一項是對實驗小鼠 (Mus musculus) 大腦中的血管加壓素神經元進行基因改造以刺激它們。這兩組小鼠都建造了質量較低的巢穴,這表明血管加壓素和負責產生它的基因在築巢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的生物學家 Oliver Bosch 對這一結果感到驚訝,他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在他自己對大鼠和田鼠的研究中,血管加壓素促進了一些母性行為。這種激素在幼崽出生前和出生後可能發揮不同的作用,這取決於父母是在為嬰兒的到來做準備還是在照顧它們。“也許它在開始時受到抑制,然後稍後它會啟動並促進母性行為,”他說。畢竟,當老鼠的事情出錯時,應該不足為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