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麼多熱帶稀樹草原動物會選擇終身伴侶

從豺狼到犀鳥,許多草原動物與它們的伴侶建立了深厚的聯絡

Two bat-eared foxes sit close together on the savanna

在肯亞馬賽馬拉野生棲息地,一對雄性和雌性蝠耳狐在一起。

《獅子王》說對了一件事:愛情在熱帶稀樹草原上瀰漫。從棲息在樹上的鳥類到蜷縮在洞穴中的狐狸,這些草原生物中有很多是一夫一妻制,並選擇終身伴侶,模仿著人類可能會稱之為愛的特徵。

其中一些物種嚴格奉行一夫一妻制,不會在配對之外進行繁殖——這是一種相對罕見的行為,科學家稱之為遺傳性一夫一妻制。更常見的是社會性一夫一妻制,即配對的伴侶更喜歡彼此陪伴,但也可能與其他物件發生性關係。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動物社會關係的凱倫·貝爾斯解釋說,即使有這些風流韻事,社會性一夫一妻制的伴侶也保持著深刻、持久的聯絡。她說,配對結合不是“一種社會制度或交配製度”,而是一種心理聯絡。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研究發育生物學的麗莎·海烏拉解釋說,忠誠、長期的伴侶關係可以幫助動物生存。在熱帶稀樹草原,捕食者眾多,水源稀缺,食物也可能難以找到。這些物種已經進化到可以在這些條件下茁壯成長——這要歸功於它們的伴侶的幫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肯亞桑布魯國家保護區,一對馮德戴肯犀鳥棲息在枯枝上。圖片來源:pilesasmiles/蓋蒂圖片社

馮德戴肯犀鳥

鳥類絕大多數是一夫一妻制的生物:90%的物種形成一夫一妻制的結合(相比之下,哺乳動物物種中這一比例不到10%)。馮德戴肯犀鳥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這些鳥類對它們的伴侶非常忠誠。“當繁殖季節臨近時,它們幾乎就像被橡皮筋連在一起一樣,”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犀鳥一夫一妻制的瑪吉·金奈德說,“如果一隻飛走了,另一隻也會跟著飛。”

即使在繁殖季節之外,馮德戴肯犀鳥也對它們的伴侶保持忠誠;只有極少數情況下,雄性或雌性犀鳥才會發生配對外的交配。金奈德說,從統計學上講,這使得它們比人類更加一夫一妻制。“犀鳥會與它們的伴侶廝守在一起,”她說,“它們不會在樹冠下亂搞。”

當雌性馮德戴肯犀鳥產卵時,它會將自己封在用自己的糞便、沙子和撿來的樹枝和灌木等物體制成的巢穴中。這時,父母雙方的奉獻精神才真正閃耀出來。當母親留在巢中餵養幼鳥,並用自己的羽毛鋪墊巢穴時,父親則外出為它不斷成長的家庭覓食。

這個系統是犀鳥選擇終身伴侶的原因之一。母親可以保護幼鳥免受捕食,同時知道她和幼鳥仍然可以得到充足的餵養。“如果你有一個好的供養者,你為什麼要放棄他呢?”金奈德說。

配對的黑背豺互相親切地問候。圖片來源:Michael J. Cohen/蓋蒂圖片社

東非野生犬科動物

全球野生犬科動物(類似狗的哺乳動物)的社會制度都建立在一夫一妻制的基礎上,熱帶稀樹草原的野生犬科動物也不例外。豺狼、蝠耳狐和非洲野犬都選擇終身伴侶並形成配對關係。

這三種野生犬科動物每年都繁殖,每年有 10 個月的時間處於懷孕或撫養幼崽的狀態。有兩個照顧者分擔產後護理的負擔,可以提高犬科動物的適應性,讓更多的幼崽能夠獨立生存。考慮到配對結合帶來的深厚感情,野生犬科動物會年復一年地在一起。

在蝠耳狐和非洲野犬中,是父親花最多時間與幼崽在一起,除了哺乳之外,他們會進行所有育兒行為。一項研究表明,這種父親般的行為可能得益於雌性犬科動物不斷選擇那些照顧幼崽的雄性。

在衣索比亞的森林中,一對小羚羊(Madoqua guentheri)。圖片來源:Jesús Gabán/蓋蒂圖片社

小羚羊

這些小羚羊是社會性一夫一妻制,並與它們的伴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這些配對的動物中,失去伴侶造成的創傷可能和人類一樣大。海烏拉說,根據對草原田鼠(另一種配對動物)進行的實驗,這種損失與焦慮和類似抑鬱的行為有關,並可能引起身體上的疼痛感。

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小羚羊和它們的配對伴侶在一起:一項研究發現,小羚羊配對在一起的時間大約佔 64%。然而,當機會出現時,雄性小羚羊並不羞於進行配對外的交配。

對於人類和動物來說,這些關係對我們的健康和生存至關重要。無論是浪漫的結合、柏拉圖式的友誼,還是與家庭成員的聯絡,我們彼此之間的每一種關係都很重要。“關係對我們健康的影響程度與飲食、鍛鍊甚至吸菸相當,”貝爾斯說。“重要的是要有人關心你,也要你關心別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