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10歲生日時,我得到了一隻小狗。我太震驚了——我從小就想要一隻狗——並且被幸福感淹沒,以至於我 burst into tears。在接下來的14年裡,名叫 Happy 的比格犬,迷住了所有遇到它的人。當它去世時,所有認識它的人都像為任何親人一樣哀悼。超過一半的美國家庭養寵物——也就是說,主要為了陪伴而飼養的動物。儘管這些室友可能長著鱗片、毛髮、鰭或羽毛,人們通常還是把它們視為家庭成員。據估計,2014年我們在動物伴侶身上花費了580億美元,以及無數小時來照顧它們。
50年來,心理學家們一直試圖解開動物陪伴的吸引力,希望能弄清楚我們為什麼要對這些生物投入如此之多。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動物學家——研究人與動物關係的科學家——更廣泛地發現了了解人類社交性的視窗。我們與動物的互動可以成為理解身份、養育、支援和依戀等問題如何在關係中發揮作用的有用模型。“這一切都與人類心理學有關,”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的人類動物學家波琳·貝內特說。“寵物幫助我們滿足對社會聯絡的需求。”
儘管養寵物的原因可能像金毛尋回犬和金魚一樣多種多樣,但科學家們發現,一些共同點將人們與他們的家養寵物聯絡在一起。我們對動物的吸引力可能是潛意識的,受到我們沒有完全意識到的生物和社會力量的驅動。此外,寵物和主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可以帶來各種好處,從減輕壓力到新奇的冒險。我們對動物伴侶瞭解得越多,我們也可能對我們人類的依戀瞭解得越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天生的吸引力?
我們對動物陪伴的部分吸引力是天生的。2013年,羅格斯大學的心理學家瓦妮莎·洛布和她的同事們揭示,當在活體動物(無論是魚、倉鼠、蛇、蜘蛛還是壁虎)和無生命的玩具之間做出選擇時,一到三歲的幼兒花在與活體動物互動上的時間比花在無生命的玩具上的時間更多。
人類甚至擁有專門的大腦細胞來識別動物生命。由西雅圖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克里斯托夫·科赫(他也是《大眾科學·心靈》編委會成員)領導的研究人員在杏仁核(一個與情緒有關的區域)中發現了優先對動物影像做出反應的神經元。2011年的發現暗示了動物引發我們強烈情緒反應的神經基礎。
許多動物似乎利用了人類對可愛的吸引力,這種驅動力也可能激發良好的育兒行為。行為研究人員長期以來注意到,人類似乎對具有人類嬰兒典型特徵的生物有天生的積極反應——例如大眼睛、寬闊的額頭和較大的頭身比。
為了更好地理解可愛能引發的反應,日本廣島大學的心理學家仁禮博史和他的同事們在2012年發表了一系列實驗,其中共有132名大學生在數字矩陣中搜索數字,或使用鑷子從小孔中提起微小物。之後,參與者在第二次嘗試注意力或運動任務之前,觀看了一系列照片。
仁禮博史和他的同事們發現,觀看成年動物或食物(他們認為這些刺激是令人愉悅但不“可愛”的)的學生在試驗之間沒有進步。但是,看到可愛幼崽的學生更快、更靈巧地完成了鑷子任務,並且第二次執行視覺搜尋任務的速度也更快,這表明接觸這些生物會激發專注、專心的行為。這一發現表明,人類天生傾向於關注脆弱的幼小嬰兒,他們可能比其他生物需要更多的照顧。顯然,幼崽利用了人類嬰兒在我們身上引發的相同的本能反應。
這些發現證實了這樣一種觀點,即我們對寵物的興趣源於生物學家 E. O. 威爾遜所說的“親生命性”,即一種關注生命和類生命過程的內在傾向。我們對各種動物的迷戀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收養如此廣泛的動物生命,從狼蛛到蠑螈。
然而,威爾遜也承認,我們對動物的興趣取決於個人和文化經驗。例如,狗在許多西方國家很受歡迎,但在傳統的伊斯蘭社群中被認為是不潔的。事實上,西卡羅來納大學的心理學家哈羅德·A·赫爾佐格認為,養寵物主要是由文化驅動的。在201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赫爾佐格和他的同事使用美國養犬俱樂部的登記記錄(從1926年到2005年)評估了犬種受歡迎程度的波動。他們發現,犬種的健康狀況、壽命或行為特徵(如攻擊性或可訓練性)與其受歡迎程度之間沒有關係。相反,他們認為,頂級犬的趨勢是不穩定的,而且似乎突然轉變,就像受時尚驅動一樣。2014年,包括赫爾佐格在內的三位作者進一步發現,以特定犬種為主角的電影會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提升該犬種的受歡迎程度。在1963年上映的《不可思議的旅程》(由拉布拉多尋回犬主演)之後的10年裡,人們在養犬俱樂部登記拉布拉多犬的平均速度為每年2223只,而在前十年,這一數字為每年452只。
赫爾佐格將這些發現擴充套件到其他物種,認為人們養寵物可能僅僅是因為其他人養寵物,這反映了我們對模仿的愛好。他指出,美國曾短暫流行養龜,日本曾流行養錦鯉,以及他開玩笑地認為是短暫的“愛爾蘭雪達犬流行病”,這些都是進一步的證據。
互惠互利的朋友
但即使模仿在人們的選擇中起作用,大多數人也聲稱想要寵物是為了陪伴。這種友誼隨後維持了這種聯絡,儘管養寵物需要付出代價。事實上,某些人與動物的關係在某些方面感覺類似於人際關係。在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獸醫洛瑞·帕利和她的同事們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來測量14位母親在觀看自己孩子或狗的照片,或觀看其他人的孩子或不熟悉的狗的照片時的大腦活動。研究人員發現,女性自己的孩子和狗的影像引起的大腦啟用模式非常相似,而且這些模式與未知兒童和犬類引起的模式截然不同,這表明母性情感可能會擴充套件到動物身上。因此,寵物可能有助於滿足人類培育其他生物的需求。
動物也可以成為這種關係的另一面,作為一種安慰的來源。20世紀60年代,葉史瓦大學的兒童心理學家鮑里斯·萊文森觀察到,當他的狗 Jingles 在場時,那些有煩惱、社交退縮的孩子變得健談,並對治療充滿熱情。這一觀察促使人們進行了一系列調查,以研究養寵物是否可以改善幸福感。在1980年對92人進行的一項研究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生物學家埃麗卡·弗裡德曼報告說,心臟病發作一年後,養寵物的人比沒有動物伴侶的人更可能活著——可能是因為動物提供了一些緩解壓力的方式。然而,複製這些發現的努力結果好壞參半,動物輔助療法(萊文森的工作啟發了該領域)因誇大了動物緩解精神疾病的能力而受到批評[參見斯科特·O·莉蓮菲爾德和哈爾·阿科維茨的文章“動物可以輔助治療嗎?”]。
儘管如此,有些人可能會從寵物那裡獲得心理支援,並且正是為此目的而養寵物。在201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當時在以色列赫茲利亞跨學科中心巴魯克·伊夫徹心理學學院的心理學家西加爾·齊爾查-馬諾和她的同事們要求285名貓或狗主人回答一份問卷,評估他們與寵物的情感聯絡。然後,研究人員要求其中120名寵物主人參加一項具有挑戰性的詞彙測試。透過記錄受試者在測試期間的血壓(一種衡量壓力的指標),齊爾查-馬諾發現,在測試前有寵物在場或想到寵物的人比沒有接觸寵物的人壓力更小。然而,這種益處的強度取決於主人對寵物的依戀程度。換句話說,寵物主人獲得的情感支援水平取決於他對動物的親近程度。
不同的激素混合物似乎支撐著人與動物之間不同程度的依戀。在201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瑞典舍夫德大學的生物學家琳達·漢德林和她的同事們測量了10位雌性拉布拉多尋回犬主人的體內催產素(一種結合激素)和皮質醇(一種壓力激素)的水平,並將結果與主人自我報告的關於他們與狗關係的資料相關聯。在與狗互動時,催產素水平較高、皮質醇水平較低的主人往往與他們的寵物關係更親密。例如,經常親吻狗的人催產素水平較高,而報告說害怕狗死亡的女性皮質醇水平較低,這可能是因為她們依賴動物來緩解壓力。
一個人的社交取向也可能影響人與寵物之間關係的強度。在201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德國羅斯托克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德烈亞·貝茨和她的同事們要求47名7至11歲的、難以建立社會依戀的男孩在一個由不熟悉的成年人組成的委員會面前講述一個故事,然後參加數學測試。在這次考驗中,24名兒童由一隻狗陪伴,10名兒童由一位友善的人陪伴,其餘兒童身邊放著一隻玩具狗。
貝茨發現,由真狗陪伴的兒童的皮質醇水平最低,而由人陪伴的兒童的皮質醇水平最高,這可能是因為人讓這些男孩感到緊張。此外,在那些從狗身上獲益的男孩中,在測試期間與狗進行最多撫摸和其他身體接觸的男孩表現出的壓力最小,這透過唾液皮質醇來衡量。因此,對於那些發現人際交往困難的人來說,與動物互動可能是一種特別好的緩解壓力的緩衝。“有些事情與動物在一起要容易得多,”貝茨說。“它們更容易原諒,不會頂嘴,而且在身體接觸方面也沒有那麼多的抑制。”
動物的滑稽行為
然而,寵物不僅僅是人類的替代品。許多沒有明顯社交缺陷的人從養寵物中獲得了各種心理益處。2012年,貝內特展示了一位學生,當時在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心理學家喬丹·沙恩的初步調查結果,他採訪了37位在個人和職業上都很成功,並且與他們的動物有高於平均水平聯絡的狗主人。(例如,受訪者受過良好教育,經濟富裕,並且有令人滿意的浪漫伴侶關係。)這些人報告的養狗的好處包括:娛樂——動物的滑稽行為讓主人發笑;從對另一個生命體的福祉負責中獲得意義;以及進入新的體驗和關係的途徑:小狗可能是結識鄰居的好方法。
此外,許多寵物主人將他們的動物伴侶描述為更簡單、更美好的生活方式的指導者。貝內特和沙恩發現,他們那些非常成功的受訪者實際上將他們的狗視為過上更好生活的榜樣。人們覺得他們可以從狗那裡獲得無條件的愛和寬恕,而人類似乎更容易讓彼此失望。“動物身上有一些非常真實和誠實的東西,”貝內特說。“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錯過了這一點。”
貝內特和其他人類動物學家承認,主人將這種動態的一部分投射到他們的動物身上。主人可以“解讀”動物伴侶的行為反應,而不管動物的意圖如何。然而,正是這種投射使該領域適合心理學研究:它們揭示了我們自己的社會需求和願望。動物關係有一天可能會為人類關係提供有用的比較點——一個用於調查同情心、關愛甚至決策的基準。這些生物可以適應多種模式,同時又與我們如此不同,這使得這些友誼具有獨特的價值。
對動物陪伴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是,如果沒有這項研究,我們將無法開始理解構成人類經驗的豐富多樣的關係範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