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樹懶要下樹排便

樹懶糞便滋養著樹懶吃的蛾子和藻類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樹懶是雨林中典型的“沙發土豆”,這些行動遲緩的樹棲動物也為蛾子和藻類提供了“旅館”。

三趾樹懶每週下樹排便一次,為生活在動物皮毛中的蛾子提供了繁殖地,並滋養了藻類花園,這些藻類補充了樹懶的飲食,新的研究發現。 離開樹木會消耗能量,並使樹懶容易成為捕食者的獵物,但更豐富飲食的好處似乎值得冒險。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野生動物生態學家喬納森·保利是今天(1月21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的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LiveScience:“樹懶、蛾子和藻類之間重要的種間相互作用似乎正在加強,甚至決定著樹懶行為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它們下樹排便的儀式化行為。” [大膽二人組:不太可能的動物朋友照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很少有哺乳動物是樹棲食草動物。 這樣的動物必須足夠小和輕,才能棲息在樹上,但又必須足夠大,才能消化大量的植物,因為植物物質含有很少的可消化營養。

樹懶在西班牙語中被稱為los perezosos(“懶惰者”),它們已經進化出適應樹棲生活限制的特性。 二趾樹懶的活動範圍相對較大,飲食多樣化,包括動物物質、水果和樹葉。 相比之下,三趾樹懶的活動範圍要小得多,只吃樹葉。 它們的消化速度是所有哺乳動物中最慢的,並且在休息時消耗的能量非常少。

保利和他的同事們認為他們知道為什麼這些樹棲動物要從樹冠下來排便。

研究人員在他們的期刊文章中寫道:“我們假設這種行為維持了樹懶皮毛中的生態系統,這為樹懶帶來了隱秘的營養益處。”

保利和他的同事在哥斯大黎加的聖何塞附近捕獲了二趾和三趾樹懶,並計算了每隻動物皮毛中蛾子的數量以及氮、磷和藻類的含量。 該團隊還從樹懶的前胃中收集了消化物,食物在吞嚥後立即收集在那裡,以檢視它是否與皮毛中的藻類相匹配,這將表明樹懶正在食用它。

研究人員發現,三趾樹懶皮毛中的蛾子比其二趾親戚的皮毛中的蛾子更多。 此外,該團隊在三趾樹懶的皮毛中發現了更多的無機氮和藻類。 樹懶前胃中的藻類也與它們皮毛中發現的藻類相匹配。

當樹懶排便時,它們的昆蟲房客會在糞便中產卵,這些卵隨後孵化並飛回樹懶身上重新定居。 樹懶環境中的真菌可能會分解死蛾,促進藻類的生長。 或者,蛾子可能直接將營養物質從樹懶糞便轉移到它們的皮毛上,在那裡藻類可以生長。

樹懶食用藻類,藻類富含脂肪化合物,為它們提供能量。 除了作為美味的營養補充劑外,藻類還可以作為抵禦來自上方的捕食者(如角雕)的偽裝。

樹懶、蛾子和藻類之間的共生關係可以解釋為什麼在高度消毒的圈養環境中很難保持三趾樹懶營養良好。

 

版權所有 2014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 保留所有權利。 未經許可,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發布此材料。

Tanya Lewis is a senior editor covering health and medicine at 大眾科學. She writes and edits stories for the website and print magazine on topics ranging from COVID to organ transplants. She also appears on 大眾科學's podcast Science, Quickly and writes 大眾科學's weekly Health & Biology newsletter. She has held a number of positions over her eight years at 大眾科學, including health editor, assistant news editor and associate editor at 大眾科學 Mind. Previously, she has written for outlets that include Insider, Wired, Science News, and others. She has a degree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from Brown University and one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Follow her on Bluesky @tanyalewis.bsky.social

More by Tanya Lewis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