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會嘗試令人厭惡的東西

好奇心令人驚訝的力量

jelly beans

你願意吃有像耳垢、嘔吐物、泥土和鼻屎等噁心口味的軟糖豆嗎?

備受喜愛的《哈利·波特》系列以其充滿魔力的藥劑和魔法裝置的傳說吸引了一代讀者,包括隱形斗篷、可食用的巧克力蛙、會說話的照片和復活石等。這些非凡的物品大多是純粹的幻想,但該系列中的一些新奇事物現在麻瓜們也可以購買了(如果你沒有讀過《哈利·波特》的書,那麼麻瓜指的就是你和我)。其中一件商品是伯蒂·博特的怪味豆——一個小盒子,裡面裝著口味獨特的糖果,包括藍莓、雜果賓治和棉花糖等誘人的口味,以及耳垢、嘔吐物、泥土和鼻屎等令人作嘔的口味。

當我的青春期兒子想要一盒這些怪味豆時,我並不感到驚訝,因為我以為他會惡作劇他的兄弟姐妹,讓他們不知不覺地吃下這些豆子,並冒著遭遇鼻屎味的風險。然而,令我震驚的是,他立刻開啟盒子,開始自己品嚐——明知他會品嚐到一些令人厭惡的味道。世界上怎麼會有人明知故犯地自願讓自己遭受如此不愉快的事情呢?

克里斯托弗·希和阮博文的新研究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答案:好奇心。尋求資訊,挖掘細節,獲取事實並瞭解結果是人類的天性。好奇心的力量可以在我們對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體的痴迷、像《人物》這樣的八卦雜誌的成功,以及想要讓你在來年秋季繼續收看的電視劇季終懸念的有效性中看到。但是好奇心究竟有多強大呢?它真的能促使我們心甘情願地體驗痛苦而沒有任何收穫嗎?希和阮認為可以。他們認為,解決不確定性的渴望——想知道哪些軟糖豆是令人反感的,以及它們是否真的嚐起來像嘔吐物或耳垢——是如此強大,以至於人們會為了找到答案而明知故犯地讓自己遭受不愉快的後果。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希和阮將這種為了滿足好奇心而願意體驗負面結果的意願稱為潘多拉效應。在經典的希臘神話故事中,潘多拉被給予一個盒子,並被警告永遠不要開啟它。但她還是打開了,釋放了世界上所有的邪惡。歷史上充滿了類似的關於好奇心的警示故事,比如亞當和夏娃,他們想要嚐嚐禁果,還有羅得的妻子,她想要最後看一眼被詛咒的城市所多瑪。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會透過名叫喬治的頑皮猴子的故事瞭解好奇心的危險。儘管有這些警告,好奇心仍然驅使人類從事有潛在毀滅性後果的冒險行為,包括探索險惡的地形、嘗試非法物質、在賭場賭博,甚至在開車時閱讀簡訊。

然而,並非每個人都攀登珠穆朗瑪峰或玩輪盤賭,因此希和阮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以評估普通人是否會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將自己暴露於令人厭惡的刺激中,而沒有任何明顯的好處。在他們的第一個研究中,參與者在到達研究地點後坐在等候室裡。當他們表面上等待真正的研究開始時,他們被告知,如果他們願意,可以用桌子上的新奇筆來消遣。對於一半的參與者(確定結果條件),筆要麼有一個綠點(表示普通筆),要麼有一個紅點(表示如果點選會傳遞電擊的惡作劇筆)。對於另一半參與者(不確定結果條件),所有的筆都有一個黃點,表示每支筆都可能是惡作劇筆或普通筆。無論條件如何,參與者都可以自由點選(或不點選)桌子上的任何筆,同時等待。

人們可能會期望參與者在確定結果條件下點選更多的筆,因為參與者可以選擇點選確定不會電擊他們的綠筆(以消磨時間),點選確定會電擊他們的紅筆(如果他們想知道電擊的感覺),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在不確定結果條件下,參與者每次點選筆都有被電擊的風險。儘管負面後果的風險增加,但在不確定結果條件下,參與者點選的筆(51%)明顯多於確定結果條件(30%)。

也許參與者僅僅是因為無聊而點選筆,或者他們不知何故覺得有義務為了研究而點選幾支筆。雖然這些解釋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兩個條件下的參與者都點選了一些筆,但它們無法解釋為什麼不確定結果條件下的參與者點選的筆比確定結果條件下的參與者更多。然而,有可能不確定結果條件下較高的反應率反映了參與者想要同時嘗試普通筆和惡作劇筆的統計學假象。從統計學上講,在不確定條件下嘗試兩種型別的筆比在確定條件下需要更多的點選次數。

為了控制這種可能性,希和阮進行了第二個研究,其中所有參與者都有機會點選10支帶綠點的筆、10支帶紅點的筆和10支帶黃點的筆。如果參與者想體驗每種型別的一支筆,他們可以簡單地點選一支紅筆和一支綠筆就完成了。或者,如果參與者只是選擇隨機點選幾支筆,他們有三分之二的機會選擇一支確定結果(紅點或綠點)的筆。這兩種選擇都表明確定結果條件的反應率更高。然而,資料反映了一個非常不同的模式。參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點選了42%的筆,而在確定條件下只點擊了14%的筆。顯然,參與者對那些黃色的筆感到好奇。

重要的是要注意,希和阮的研究專門關注好奇心導致負面或中性結果的情況,而且好奇心在歷史上確實推動了積極和重要的發現探索個人成長。當結果是積極的(例如,開啟禮物)、有趣的(例如,名人戀情),甚至僅僅是資訊性的(例如,醫療測試的結果)時,很容易理解好奇心的價值和力量。這些發現突出了一個事實,即即使在預期負面結果且知識本身沒有任何有益價值的情況下,好奇心也可能驅動行為。瞭解未知的驅動力是巨大的。我的兒子品嚐了可能令人厭惡的軟糖豆的原因與其他人在車禍現場駐足觀看或窺探愛人一樣。和他們一樣,他很好奇。是的,他因為好奇心而經歷了一些非常令人厭惡的後果,因為伯蒂·博特的怪味豆盒子裡確實有一些非常難吃的豆子。我怎麼知道的?我也很好奇,並且得到了口中揮之不去的鼻屎味作為獎勵。

您是一位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審論文,並想就此撰文?請將建議傳送給“心智問題”編輯加雷思·庫克。加雷思是一位普利策獎獲獎記者,是《美國最佳資訊圖表》系列叢書的編輯,可以透過garethideas AT gmail.com或Twitter聯絡他 

@garethideas.

辛迪·梅是查爾斯頓學院的心理學教授。她探索提高大學生、老年人和神經多樣性個體認知功能和結果的途徑。

更多作者:辛迪·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