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會拖延,以及如何克服它

要停止拖延任務,想想積極的一面

Illustration of a superhero looking at a smartphone, hovering above their bed, while a building is on fire outside the window

皮特·瑞安

截至4月12日,2024年——美國報稅截止日期前三天——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納稅人尚未報稅。 拖延——明知會帶來負面後果,卻仍然推遲某事,從而導致不適——是許多人的共同經歷 不幸的是,拖延往往會帶來巨大的代價。 例如,在匆忙完成任務時完成任務可能會影響工作的質量。 此外,拖延症本身就是壓力性的,而這種壓力自然會造成損害。 長期拖延者往往報告更多的疾病症狀,更多的就醫次數,更低的整體幸福感,甚至更大的經濟困難

既然拖延代價如此之高,為什麼這麼多人還是經常這樣做呢? 多年的研究已經提供了一個相當全面的與拖延症相關的心理因素清單。 但尚不清楚啟動或推遲任務的心理過程是什麼。 當面臨即將到來的截止日期時,人們如何決定開始一項雜務或專案呢?

為了探索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檢驗任務延遲,即拖延症的行為組成部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推遲完成某事,儘管沒有任何客觀的戰略理由這樣做。 我們發現,具有消極偏見的人往往更會拖延任務,尤其是當他們自制力較差時。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指導我們工作的中心思想是,當人們追求他們的目標時,環境會促使他們做出具體的評估,這些評估可以塑造他們的行為。 例如,一旦納稅人收到所有必要的檔案——通常遠在申報截止日期之前——他們可能會問自己,“我現在想做這件事嗎?” 這個問題應該會讓人想到一些積極的結果(例如,完成一件雜務的滿足感,以及可能更快地收到退稅)和一些消極的結果(例如,任務的乏味性)。

傾向於看到消極面而不是積極面的人更可能拖延任務,尤其是當他們自制力較差時。

最終,必須權衡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通常如何權衡積極和消極訊號存在個體差異——心理學家將這種特徵稱為效價權重偏見。 有些人傾向於更重視優點,而另一些人則更重視缺點。 我們推斷,那些具有更消極的權重偏見的人應該更可能拖延。

我們的第一項研究使用調查來識別那些通常期望獲得退稅,但在報稅季早期(1月的最後兩週或2月初)或晚期(4月的頭兩週)提交納稅申報表的人。 大約232名符合我們資格標準的人參加了一次後續會議,在會議中,我們使用一個名為“豆子節”的遊戲,親切地測量了他們的效價權重偏見。

在這個遊戲中,人們觀看豆子的影像,這些豆子的形狀和斑點數量各不相同。 有些豆子,當被選中時,會產生積分,而另一些則會導致損失。 稍後,我們評估了參與者如何從這些新學到的關聯(例如,長方形且斑點多的豆子是“壞的”,圓形且斑點少的豆子是“好的”)推廣到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的新豆子影像(例如,圓形且斑點多的豆子)。在評估新豆子時,更側重於消極特徵的人具有消極的效價權重偏見,而那些更側重於積極特徵的人則具有更積極的偏見。

人們在這個遊戲中做出的決定揭示了一些非常根本的東西:事實證明,人們在這種測試中推廣積極或消極關聯的傾向可以作為他們通常在做任何型別的決定時權衡利弊的可能性的代表。 透過這個過程,我們發現那些報告在報稅季後期報稅的人表現出更消極的效價權重偏見。 他們顯然更專注於準備納稅申報表的令人不快的方面。

在發現這種偏見可以預測任務延遲的證據後,我們跟進了一種不同的方法。 我們向147名參加心理學入門課程的學生詢問了他們參與研究體驗計劃的記錄,在該計劃中,完成預定學時的實驗可以獲得額外學分。 使用這些資料,我們重點關注研究參與的平均日期; 廣義上講,較晚的日期表示更大的任務延遲。 就像報稅一樣,推遲這些研究參與時間最終會導致更大的壓力,因為它加劇了“學期末的危機”。

然後,我們在這個研究中增加了一個要素。 其他研究發現,當人們相對缺乏動力去深思熟慮最初的衝動反應,或者沒有認知資源和時間這樣做時,效價權重偏見會更強烈地影響決策。 因此,我們要求學生按1分(“一點也不像我”)到5分(“非常像我”)的等級來評價他們對“我擅長抵制誘惑”等陳述的同意程度。 毫不奇怪,那些報告自制力更好的人往往更早地參與學期研究。 更重要的是,那些具有更消極的權重偏見的人往往會拖延,這可以透過獲得研究學時的平均日期來體現,並且這種模式在那些報告自制力較差的人中為明顯。

我們能否打破權重偏見和任務延遲之間的聯絡? 在我們的最後一項研究中,我們探索了這種可能性。 我們再次調查了學生參與研究體驗計劃的情況。 但我們沒有從普通學生中招募,而是專門尋找那些報告在更普遍意義上與拖延症作鬥爭的學生。 我們推斷,這些參與者可能具有消極的權重偏見。

然後,我們將同意參與的學生隨機分配到對照組或實驗組。 來自心理學課程的兩個組的參與者都玩了“豆子節”遊戲,但後者涉及一個訓練程式。 具體來說,在許多次試驗中,參與者指出一種新型豆子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然後我們告訴他們他們的決定是否客觀正確。 這種反饋有效地訓練參與者更好地權衡利弊,使他們的觀點更加平衡。 在對照組中——我們沒有嘗試塑造學生對積極或消極的傾向——我們沒有提供額外的資訊。

在有針對性的“豆子節”干預之後,學生們像往常一樣回到學期。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們在兩週後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時,實驗組的學生比對照組的學生表現出更少的拖延跡象——也就是說,研究參與度更高。 更重要的是,正如我們所稱的,這種重新校準程式做了一些現實世界中很少做的事情:它提供了關於適當權衡積極和消極訊號的客觀正確反饋,並透過重複,將效價權重傾向轉變為更平衡的均衡。 即使“豆子節”似乎與研究參與等事情完全無關,但這種訓練練習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權衡情況的利弊的行為是相同的,無論它涉及豆子還是現實世界的決定。 因此,當人們在“豆子節”中的偏見發生改變時,這種改變自然會推廣到實驗室之外的情況。

總而言之,我們的研究揭示了導致拖延症的過程。 當面臨截止日期時,人們似乎會問自己,“我現在想做這件事嗎?” 這會引導他們權衡所涉及的利弊——然後他們的偏見就會發揮作用。 儘管還需要進行更嚴格的測試,但我們在最後一項研究中使用的訓練程式顯示出有望幫助與拖延症作鬥爭的人們。 基於這種方法的認知訓練——例如,透過智慧手機應用程式——可以幫助那些與拖延任務作鬥爭的個人。

但我們的工作也有更直接的意義。 我們的研究表明,效價權重對那些缺乏動力和認知資源來暫停和深思熟慮他們最初對是否處理任務的快速評估的人影響最大。 換句話說,僅僅推動自己多思考一點然後再行動,可能有助於你產生更多積極的理由開始行動,並確保你不會把今天最好做的事情拖延到明天。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多位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注(2024年8月16日):這句話在釋出後進行了編輯,以更正對4月時間框架的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