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我在《大眾科學》專欄中描述了我們科技產品文件的演變。你不再會在包裝盒裡收到印刷版使用者指南;與此同時,計算機圖書行業本身也急劇萎縮,因為越來越多的幫助資訊已轉移到網上。
在研究這些趨勢時,我給蒂姆·奧萊利發了電子郵件,詢問他的想法。他是我的“遺失手冊”系列計算機圖書的出版商——終極科技行業思想領袖、O’Reilly Media 的創始人,也是一位老朋友。以下是他回覆的摘錄。
問:計算機圖書怎麼了?
答:對於這個問題,有幾個答案。首先,在消費者層面,機器變得更容易使用;其次,人們已經更加習慣使用它們。我兩歲的孫女可以輕鬆地使用 iPad;我妻子的 92 歲祖母仍然在使用 iPad 時遇到困難。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在 O’Reilly,我們將讓您理解新系統並解讀其提示的基本能力稱為結構素養。您知道要看什麼,並且您的眼睛知道該看哪裡。我的孫女在科技環境中長大,所以事情對她來說理所當然;我妻子的祖母仍然難以在她的電腦上找到就在她眼前的選單項。
結構素養是孩子們瞭解世界的方式。他們觀察並總結出讓他們能夠駕馭世界的通用經驗法則。
具有結構素養的人知道要尋找什麼。在消費者層面,這意味著新系統可能會移動旋鈕和槓桿,但您知道它們的作用以及如何找到它們。您在汽車中也看到了同樣的情況。“開啟油箱蓋的該死的槓桿在哪裡?”
但是,如果您需要從頭開始學習某些東西,並且幾乎沒有先前的知識可以依靠,那麼您需要一個結構化、邏輯化的漸進過程,從您所在的位置開始。
問:那麼,現在還有人需要計算機圖書嗎?
答:在更高階的層面上,仍然需要文件。即使在您瞭解計算機和網路的工作原理,或者知道如何程式設計之後,您仍然需要具體的細節。
但是,越來越多的細節被嵌入到工具中,即使對於程式設計師也是如此。自動完成、自動語法檢查等都是我所說的“知識弧”的例子,其中知識首先被捕捉在人們互相講述的故事中,然後在手冊等文件中,然後在複製物理文件的數字形式中,然後實際上直接嵌入到服務中。從紙質地圖到數字地圖,再到 GPS 和 Waze 等路線規劃系統,再到自動駕駛汽車的演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形式已經轉變,但需求仍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