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道德情感會在網上瘋傳

一項針對Twitter的研究表明了某些詞語的注意力吸引力

社交媒體正在改變我們政治對話的性質。正如許多人指出的那樣,我們的注意力是一種稀缺資源,政治家和記者們一直在爭奪這種資源,而網路世界已成為我們道德憤怒的主要觸發器。事實證明,這兩種觀點從根本上是相關的。根據我們即將發表的論文,訴諸人們是非觀的詞語特別能有效地吸引注意力,這可能有助於解釋這種新的政治現實。

我們突然想到,人們在社交媒體資訊流中滾動瀏覽的方式,與心理學家用來衡量人們注意力能力的經典方法非常相似。當我們無意識地瀏覽社交媒體時,我們正在快速地向自己呈現一系列的語言刺激。幾十年來,心理學家一直在實驗室中研究這個問題,他們以眨眼的速度,一個接一個地向受試者展示快速連續的詞語。在實驗室中,人們被要求在一堆其他詞語中找到一個目標詞。一旦他們找到它,就會有一個很短的時間視窗,在這個視窗中,這個詞語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果在這個視窗中出現第二個目標詞,大多數人甚至看不到它——幾乎就像他們在睜著眼睛眨眼一樣。

但也有一個例外:如果第二個目標詞對觀看者具有情感意義,那麼這個人看到它。有些詞語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以至於即使我們已經在關注其他事物,它們也能夠抓住我們的注意力。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們認為,也許道德詞語在這方面很特別,即使注意力被分配到其他地方,它們也能抓住我們的注意力。事實上,我們之前發現,人們似乎對周圍世界中的道德刺激高度敏感。這個結果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人們在網上分享某些道德內容:那些訴諸我們道德感的詞語能夠突破社交媒體上的噪音。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我們進行了一對實驗室實驗,使用了一種有意模仿 Twitter 資訊流的任務。人們被呈現快速流動的虛構推文,這些推文使用了不同型別的詞語作為標籤。我們發現,道德詞語(如犯罪、仁慈、正義)、情感詞語(如害怕、愛、哭泣)和道德-情感詞語(如虐待、榮譽、怨恨)比中性詞語(如海岸、小說、迷宮)更能吸引注意力。即使人們之前一直專注於某個詞語,情況也是如此。也就是說,這些道德和情感詞語突破了噪音,抓住了受試者的注意力。

然後,我們研究了這一發現與在 Twitter 上分享內容之間的關係。我們分析了一個大型資料集,其中包含關於政治話題(特別是槍支管制、同性婚姻和氣候變化)的 Twitter 對話。這些對話是我們之前發表的一篇論文的一部分,該論文表明,包含道德-情感詞語的資訊在 Twitter 上被其他人分享的可能性高出 20%。然後,我們詢問在實驗室中吸引注意力的詞語是否與在 Twitter 上瘋傳的詞語相同。

我們分析了近 5 萬條推文,這些推文使用了我們在實驗中研究過的詞語。其中一些詞語強烈地吸引了注意力,正如我們在實驗室的注意力任務中所衡量的那樣。另一些詞語則幾乎不引人注意。最重要的是,注意力捕獲是預測線上分享包含這些相同詞語的資訊的有力指標。道德和情感詞語(如淫穢、殺戮、邪惡、信仰和罪惡)是最引人入勝的。當它們嵌入在推文中時,與中性詞語相比,它們被分享的可能性顯著更高。這一點尤其引人注目,因為我們對注意力的衡量是基於與轉發這些資訊的人完全不同的另一群人。

也許是由於 Twitter 上如此多的道德內容爭奪我們的注意力,我們中的許多人將該平臺與負面的道德體驗聯絡起來,例如憤怒。但積極的道德資訊也在社交媒體上獲得關注。例如,在美國最高法院維護同性婚姻權利後,#lovewins 標籤立即成為一種對話工具,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其中分享了歡樂的傾瀉。

隨著政治對話越來越多地發生在我們的社交媒體資訊流中,瞭解什麼吸引我們變得尤為重要。儘管很難控制什麼會引起我們的注意,但一旦我們知道訴諸道德感的內容會突顯出來,我們就可以更加留意我們與 Twitter 資訊流的互動方式。我們可以選擇花費更多時間閱讀的內容以及我們決定分享的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