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期間,大多數國家的人均壽命都受到了打擊。但與大多數歐洲國家和智利相比,美國的人均壽命降幅更大,而且至今仍未恢復。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醫學科學和公共政策的進步,如癌症篩查和治療的進步、心臟病更好的預防和治療、菸草管制以及汽車行業的安全改進,使全球人均壽命顯著延長了數十年。然而,早在疫情之前,美國的人均壽命就已經落後於大多數其他高收入國家。
疫情進一步擴大了這種差距。最近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估計了自2020年以來包括歐洲大部分地區、美國和智利在內的29個國家的人均壽命。雖然大多數國家在2020年經歷了下降,但西歐大部分地區在2021年反彈。但在美國和東歐,下降趨勢持續存在。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購買訂閱將有助於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美國,要像2020年那樣,在一年內人均壽命出現類似的大幅下降,你需要追溯到二戰之前,”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德國羅斯托克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的研究科學家喬納斯·舍利說。
圖片來源:阿曼達·蒙塔涅斯;來源:《自新冠疫情以來的人均壽命變化》,作者:喬納斯·舍利等,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線上釋出於2022年10月17日
根據研究作者的說法,在2021年,新冠仍然是美國、歐洲和智利超額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快速開發的新冠疫苗顯然挽救了生命:人均壽命的下降與疫苗接種率呈負相關。而且,在最年長的年齡組中,這種益處最為明顯。與2020年相比,超額死亡(衡量一年內死亡人數比平均水平多出多少的指標)的模式在2021年轉向了較年輕的年齡組。
“2021年較年輕年齡組死亡率的上升,既反映了成功地為大多數最有可能死於新冠的老年人接種了疫苗,也反映了較年輕成年人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南加州大學老年學博士後學者特蕾莎·安德拉斯費說,她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
那些從2020年的人均壽命衝擊中恢復過來的國家,是透過降低老年年齡組的死亡率來實現的。例如,比利時在2020年遭受了嚴重的打擊;一些新冠患者不得不被空運到歐洲其他地區接受治療,舍利說。但在2021年,比利時能夠在不增加較年輕年齡組死亡率的情況下,使80歲及以上以及60至80歲人群的死亡率恢復正常。相比之下,美國只恢復了80歲及以上人群的疫情前死亡率。該國所有其他年齡組的死亡率都有所上升。
圖片來源:阿曼達·蒙塔涅斯;來源:《自新冠疫情以來的人均壽命變化》,作者:喬納斯·舍利等,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線上釋出於2022年10月17日
在美國所研究的國家中,美國的人均壽命下降幅度之大且持續時間之長令人矚目。在其混亂和不足的疫情應對中,死亡人數已飆升至超過一百萬,而且還在增加。其他因素也在該國持續下降中發揮了作用——藥物過量現在導致每年近10萬人死亡——其中絕大多數是阿片類藥物造成的。而且,損失並非均衡地感受到:在美國,土著、黑人和拉丁裔人口的人均壽命下降幅度大於其他人口群體。
“有多種因素導致美國的人均壽命損失更大、持續時間更長,包括2020年國家對疫情的應對不足、對保持社交距離指南的遵守程度較低、潛在疾病的患病率較高以及疫苗接種率較低,”安德拉斯費說。“美國在因新冠以外的原因導致的死亡人數方面表現突出,這表明美國在控制疫情對更廣泛醫療保健系統的影響方面做得更差。”
舍利表示同意。“就我們目前所知,美國發生的情況是他們不得不同時應對兩場健康危機,”他說。2019年,“美國的人均壽命處於脆弱的平衡狀態。由於所有年齡段的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它總體上仍在增加。但與此同時,阿片類藥物危機、絕望的死亡、因吸毒造成的死亡情況正在惡化。” 他說,這些趨勢在2020年新冠疫情出現時只會加速。
舍利說,與美國最接近的歐洲對比可能是蘇格蘭,它正在應對自身的阿片類藥物危機。東歐國家在2021年的人均壽命也持續下降。但只有保加利亞和斯洛伐克報告的淨下降幅度大於美國。在疫情之前,東歐國家的人均壽命低於西歐國家——儘管它一直在追趕。“但在某種程度上,疫情非常戲劇性地中斷了這一程序,”這項新研究的合著者、牛津大學人口學教授裡迪·卡什亞普說。
該研究還揭示了男性和女性人均壽命之間差距的擴大。在全球範圍內,由於各種原因,女性往往比男性壽命更長——這種現象被稱為女性優勢。在疫情爆發之前,這種差距一直在縮小,但新冠疫情在大多數研究國家中增加了女性優勢,而美國增幅最大。一般來說,新冠疫情對男性比女性更致命,而其他導致超額死亡的原因,如阿片類藥物過量,也不成比例地發生在男性身上。
圖片來源:阿曼達·蒙塔涅斯;來源:《自新冠疫情以來的人均壽命變化》,作者:喬納斯·舍利等,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線上釋出於2022年10月17日
該研究有一些侷限性。它沒有包括日本和紐西蘭等在疫情期間採取了異常嚴格的控制措施的國家,安德拉斯費說。而且它只包括了擁有高質量資料的中高收入國家。“疫情的影響在低收入國家可能要大得多,”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