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常常對尋求幫助感到尷尬。這是一種會讓人感到脆弱的行為。畢竟,當你問路的那一刻,你就暴露了自己迷路了。尋求幫助會讓人感覺像是在廣播自己的無能。
新的研究表明,年幼的孩子在學校不尋求幫助,即使他們需要幫助,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直到最近,心理學家還認為,孩子們直到九歲左右才開始在意自己的聲譽和同齡人的看法。但過去幾年的一系列發現對這種假設提出了質疑。這項研究表明,早在五歲,孩子們就非常在意別人對他們的看法。事實上,孩子們有時甚至會在簡單的遊戲中作弊,以顯得聰明。
我們的研究表明,早在七歲,孩子們就開始將尋求幫助與在他人面前顯得無能聯絡起來。在某些時候,每個孩子都會在課堂上遇到困難。但如果他們因為同學在看著而害怕尋求幫助,學習就會受到影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為了更多地瞭解孩子們如何看待聲譽,我們應用了發展心理學中的一項經典技術。孩子們對周圍世界的推理可能非常複雜,但他們並不總是能解釋自己腦子裡在想什麼。因此,我們編寫了簡單的故事,然後向孩子們提問關於這些場景的問題,以便孩子們展示他們的想法。
在幾項研究中,我們要求 576 名四歲到九歲的兒童預測故事中兩個孩子的行為。其中一個角色真心想變得聰明,而另一個角色僅僅想在別人面前顯得聰明。在一項研究中,我們告訴孩子們,這兩個孩子在考試中都表現不佳。然後我們問,這兩個角色中哪一個更可能在班級面前舉手向老師尋求幫助。
四歲的孩子同樣有可能選擇這兩個孩子中的任何一個作為會尋求幫助的人。但到了七歲或八歲,孩子們認為,那個想顯得聰明的孩子不太可能尋求幫助。而且孩子們的期望確實是“聲譽性”的——他們特別考慮的是角色在同齡人面前會如何表現。當可以在私下尋求幫助時(在電腦上而不是當面),孩子們認為這兩個角色都同樣有可能尋求幫助。
我們還詢問了孩子們關於其他場景的問題。我們發現,他們還認識到其他幾種可能讓孩子在同齡人面前顯得不聰明的行為,例如承認失敗或謙虛地淡化成功。因此,孩子們敏銳地意識到,一個人的行為可能會在他人眼中讓他們顯得不那麼精明,這有很多種方式。
當孩子們自己遇到困難時,考慮到我們的發現,他們似乎也很可能在有其他人在場時避免尋求幫助。他們的不情願可能會嚴重阻礙學業進步。為了在任何領域取得進步,人們必須努力工作,承擔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即使這些任務可能導致掙扎或失敗),並提出問題。當有人在意自己在別人面前的形象時,這些努力可能會變得很困難。研究表明,我們可能低估了當他們尋求幫助時,其他人感到多麼不舒服。
這種聲譽障礙可能需要基於聲譽的解決方案。首先,成年人應該降低尋求幫助的社會風險。例如,教師可以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私下尋求幫助的機會,例如在同學們進行小組作業時,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談話。教師應將這項努力與幫助學生將當眾提問視為正常、積極行為的步驟結合起來。例如,教師可以建立一些活動,讓每個學生成為不同主題的“專家”,然後孩子們必須互相尋求幫助才能掌握所有材料。
尋求幫助甚至可以被塑造為社會上令人渴望的行為。家長可以指出,孩子的問題如何引發了有價值的對話,讓全家人可以一起交談和學習。成年人可以表揚孩子們尋求幫助。這些回應發出了一個強烈的訊號,表明其他人重視尋求幫助的意願,並且尋求幫助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