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用手勢交談比不用手勢更容易?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邁克爾·P·卡沙克提供瞭解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當人們感到傷心時,身體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胸部出現身體疼痛? ——喬什·塞迪亞,澳大利亞墨爾本

羅伯特·埃默裡吉姆·科恩,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回覆

諸如“心痛”和“揪心”之類的詞語不僅僅是比喻:它們描述了身體疼痛和情緒疼痛的體驗。例如,當我們感到心痛時,我們正在經歷情緒壓力和壓力引起的胸部感覺的混合——肌肉緊繃、心率加快、胃部活動異常和呼吸急促。事實上,情緒疼痛與身體疼痛涉及相同的大腦區域,這表明兩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絡。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是情緒是如何引發身體感覺的呢?科學家們尚不清楚,但最近疼痛研究人員發現了一條可能從大腦到身體的途徑。根據亞利桑那大學和馬里蘭大學 2009 年的一項研究,大腦區域的活動
調節情緒反應的前扣帶皮層有助於解釋情緒上的侮辱如何引發生物級聯反應。在特別有壓力的經歷期間,前扣帶皮層可能會透過增加迷走神經的活動來做出反應——迷走神經從腦幹開始,連線到頸部、胸部和腹部。當迷走神經受到過度刺激時,可能會引起疼痛和噁心。

心痛並不是情緒疼痛和身體疼痛在我們大腦中交叉的唯一方式。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代表他人體驗情緒疼痛——即同情——也會影響我們對疼痛的感知。而這種同情效應並不侷限於
人類。2006 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顯示,當一隻小鼠觀察到它的籠友處於痛苦之中時,它對身體疼痛的敏感性會增加。當它與一隻友善、未受傷的小鼠密切接觸時,它對疼痛的敏感性會降低。

不久之後,我們中的一位(科恩)在人類身上發表了一項功能性 MRI 研究,支援了在小鼠身上的發現,表明簡單的社交友善行為,例如牽手,可以減輕大腦對身體疼痛威脅的反應,從而減輕
疼痛的體驗。科恩指出了幾個與預測疼痛和調節負面情緒有關的大腦區域,包括右側前腦島(有助於調節運動控制和認知功能)、上額回(參與自我意識和感覺處理)和下丘腦(將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聯絡起來)。

儘管人們對身體疼痛和精神疼痛之間聯絡的生物學途徑尚不完全瞭解,但諸如此類的研究正在揭示這種聯絡是多麼複雜,以及心痛的痛苦是多麼真實。

為什麼用手勢交談比嘗試不用手勢交談容易得多?
——萊昂內爾·哈爾沃森,德克薩斯州科林斯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邁克爾·P·卡沙克提供瞭解釋

A憤怒的人可能難以用語言表達想法和感受,但他或她緊握的拳頭卻能很好地傳遞資訊。

手勢是言語的普遍伴隨物。它傳達了可能難以用其他方式表達的資訊。不使用手勢說話不太直觀,需要更多的思考。如果沒有手勢的能力,簡單的動作可以輕鬆傳達的資訊就需要轉化為更復雜的詞語組合。例如,指著桌子上的鑰匙說“鑰匙在那裡”比說“你的鑰匙就在你身後的檯面上,書旁邊”要更快更簡單。

言語和手勢之間的聯絡似乎有神經學基礎。2007 年,康奈爾大學的發育心理生物學家傑里米·斯基珀使用 fMRI 表明,在理解言語時,布羅卡區(與言語產生、語言和手勢理解相關的皮層部分)在言語伴隨手勢時,似乎較少與大腦的其他區域“對話”。當手勢出現時,布羅卡區更容易處理言語內容,因此可能不需要藉助其他大腦區域來理解所表達的內容。這些觀察結果說明了言語和手勢之間的密切聯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