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傾向於成為宇宙的中心

科學思考不可思議之事

伊茲哈爾·科恩

想象虛無。 請繼續。你看到了什麼?我設想一片黑暗空曠的空間,其中沒有任何星系、恆星和行星。但不僅沒有物質,而且也沒有空間或時間。甚至沒有黑暗。也沒有有知覺的生命來觀察虛無。只有……虛無。想象一下。你做不到。

這裡我們面臨著終極問題:為什麼存在著有而不是無?我彙編了一些來自多個來源的回答,包括約翰·萊斯利和羅伯特·勞倫斯·庫恩2013年出版的著作《存在的奧秘》(Wiley-Blackwell出版社)以及勞倫斯·M·克勞斯2017年出版的著作《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故事——到目前為止》(Atria Books出版社)。

虛無是無稽之談。 構想虛無是不可能的——不僅沒有空間、時間、物質、能量、光、黑暗或有意識的生命來感知虛無,甚至沒有虛無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不可思議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虛無是某種東西。 將“虛無”當作“某種東西”來談論,就好像它是某種停止存在的東西,這是一種邏輯謬誤。在這裡,我們遇到了定義“虛無”的含義以及語言對問題施加的限制的問題。談論“虛無”的行為本身就使其成為“某種東西”。否則,我們在談論什麼?

虛無將包括上帝的不存在。 在萊斯利和庫恩的“虛無”分類法中,他們列出了哪些類別的“事物”可能包含在“有”中,而“無”會否定這些“事物”:物質的、精神的、柏拉圖式的、靈性的和上帝。例如,如果“虛無”指的是沒有任何種類的物理物體或物質,那麼仍然可能存在能量,物質可以從中透過自然規律引導的自然力產生。例如,物理學家談論真空空間,認為它充滿了虛粒子,粒子-反粒子對從中作為量子物理學不確定性原理的結果而出現。從這種“虛無”中,宇宙可能會“蹦”出來。

虛無不排除從創造。 如果“虛無”指的是沒有任何種類的物理、精神、柏拉圖式或非物理實體,那麼就不可能有上帝或眾神,這意味著不可能有任何東西存在於虛無之外,從中創造出某種東西。這否定了基督教神學家的論點,即上帝從創造了宇宙,或者“從虛無中創造”,這是基於創世紀1:1的英文翻譯,“起初,上帝創造了天地”。這是具有誤導性的。最近的學術研究表明,創世紀1:1中“創造”的希伯來語詞是bara(ברא)——一個更準確的翻譯是“分離”或“劃分”的動詞。創世紀1:1應該讀作:“起初,上帝分離了天地。” 從什麼中分離出來並沒有說明。

虛無是不穩定的;有是穩定的。 詢問為什麼存在著有而不是無,這假定“虛無”是事物的自然狀態,而“有”需要一個解釋。也許“有”是事物的自然狀態,而“虛無”才是需要解決的謎團。在他宏大的敘述《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故事——到目前為止》(他2012年著作《來自虛無的宇宙》的續集)中,克勞斯指出,“愛因斯坦是最早證明經典因果關係概念在量子領域開始崩潰的物理學家之一。” 儘管許多物理學家反對從虛無中產生某種東西的想法,但他觀察到“這正是您用來閱讀此頁面的光發生的事情。熱原子中的電子發射光子——光子在發射之前並不存在——這些光子是自發且無緣無故地發射出來的。為什麼我們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習慣了光子可以無緣無故地從虛無中創造出來的想法,但整個宇宙卻不行呢?”

一個答案與我們對哥白尼原則的不適有關,該原則認為我們並不特殊。我們更喜歡宗教和人擇解釋,即宇宙是為了我們而創造和微調的,因為它們將人類以人類為中心的方式放回宇宙的中心——一切都與我們有關。但是500年的科學發現表明,這與我們無關。從這個事實出發,我們可能會獲得一種視角,這種視角既能滿足宗教衝動,又能滿足科學衝動,從而獲得一種從思考虛無中獲得的敬畏感。

邁克爾·舍默是《懷疑論者》雜誌(www.skeptic.com)的出版人,也是查普曼大學的校長研究員。他的新書是《人間天堂:對來世、永生和烏托邦的科學探索》(亨利·霍爾特出版社,2018年)。

更多作者:邁克爾·舍默
大眾科學雜誌 第316卷 第2期本文最初以“想象沒有宇宙”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316卷 第2期(),第73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217-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