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幾周,就會出現普通人決定“傳遞善意”的暖心故事登上新聞。 例如,一位司機決定為後面排隊的人支付通行費,然後那個人又為後面的司機支付,以此類推。 最近的一個例子始於聖誕節前夕,當時康涅狄格州一家星巴克的 1000 多名顧客同意,一個接一個地為後面的顧客付款。 人們已經在自助洗衣店、快餐店和洗車場參與了“傳遞善意”的連鎖行動。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這些隨機的善舉可能很常見;畢竟,慷慨已被證明不僅能讓我們更快樂,還能讓我們更健康。
然而,我們任何經歷過陌生人善意的人也都知道,人們也很容易表現得像個混蛋。 也許一位司機在你駛入收費車道時超了你的車,或者有人插隊在你前面點了一杯焦糖瑪奇朵。 不幸的是,我和我的合作者的研究表明,我們更有可能傳遞貪婪而不是慷慨。
想象一下你處於以下情況。 我告訴你,我給了某人 6 美元,並指示那個人決定給你多少錢,自己保留剩下的錢。 我遞給你一個信封,裡面裝著他們給你的金額。 你急切地開啟信封,搖晃著想看看你的“賞金”,卻發現另一個人什麼也沒給你留下。 一分錢也沒有。 花點時間想想你的感受——以及你會用什麼詞來形容那個坑了你的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現在想象一下,如果我接著給你 6 美元,讓你儘可能多地給一個新人,剩下的自己留著。 你會往信封裡放多少錢? 考慮到這個答案,再考慮另一種情況。 如果你開啟信封,而之前的那個人卻非常慷慨,給了你全部 6 美元呢? 或者,如果那個人決定平分,給你 3 美元,自己留 3 美元——這樣的結果會如何影響你的行為呢?
我的同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庫爾特·格雷、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艾德里安·F·沃德和我,讓數百人置身於剛剛描述的三種情景之一中——他們分別受到了貪婪、慷慨或公平的對待。 我們收集到的結果並非都令人鼓舞。 但首先,我將分享好訊息。 正如我們在 2014 年即將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報告的那樣,我們發現受到公平對待的人非常有可能傳遞公平。 如果有人和我平分 6 美元,我也會和下一個人平分 6 美元。 然而,收到全部 6 美元的人並沒有以同等的慷慨來回報:平均而言,他們只願意傳遞 3 美元。 因此,無論我們受到的是公平對待還是慷慨對待,我們的反應往往只是表現得公平。
現在來說壞訊息。 那些受到了貪婪對待的人非常有可能將這種貪婪傳遞下去,平均而言,只給下一個人略高於 1 美元。 看來不良行為比良好行為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為什麼要傳遞任何東西?
對於社會科學家來說,關於“傳遞善意”現象最有趣的是,似乎沒有任何充分的理由去傳遞任何東西。 畢竟,你之前與接受者沒有任何互動,也不期望將來會見到這個人。 向人們回報當然是有道理的:如果有人給了我 0 美元,然後我有機會和同一個人平分 6 美元,那麼回報他 0 美元可能會教會他一個教訓,讓他將來對我友善一點。 但是,將一個人的“罪過”施加在一個毫無戒心的新個體身上——正如參與者在我們的研究中所做的那樣——似乎不太明智,也不太公平。
我們有一個預感,人們更傾向於傳遞貪婪,因為負面情緒往往比正面情緒對我們產生更大的影響。 為了調查是否是這種情況,我們要求一組新的參與者參與一個非常相似的情景,只不過他們不是分配金錢,而是分配一組任務,這些任務要麼令人愉快(進行有趣的詞語聯想),要麼令人討厭(在密集的義大利語段落中圈出母音)。 一個不知名的人給他們分配了所有好的任務、好壞任務的平均分配,或者只有繁重的任務。 在收到分配的任務後,我們立即給參與者做了一份調查,評估他們的情緒狀態。 然後,他們有機會按照同樣的思路,給下一個人分配另一組任務。
我們的結果表明,人們傳遞貪婪是一種應對被惡劣對待所產生的負面情緒的手段。 如果我不能因為你是個混蛋而報復你,那麼讓我感覺好一點的唯一選擇就是對別人也混蛋一點。
這並不是說人們不傳遞善行。 正如星巴克的例子所說明的那樣,在某些條件下,人們有能力產生非凡的善意鏈條。 其中一個條件是“群體性”的感覺。 斯坦福大學社會學家羅伯·威勒及其同事弗朗西斯·J·弗林和索尼婭·扎克對 Freecycle 進行了研究,Freecycle 是一個網站,人們在上面釋出物品——從辦公用品等廉價商品到汽車等昂貴物品——他們希望贈送或獲取。 Freecycle 的關鍵特徵是所有物品都必須無償贈送,並且不求回報。 你不能賺錢,也不能為了獲得而給予。 研究人員調查了 805 名 Freecycle 參與者使用該服務的情況。 受訪者還回答了幾個問題,這些問題評估了他們對 Freecycle 社群的認同感有多強烈。 他們的結果表明,對社群團結感更強的人更有可能為 Freecycle 網路做出貢獻。 當用戶將自己視為一個互助群體的成員時,這種身份認同感會影響他們的行為。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許多互動都發生在與我們沒有群體歸屬感的人之間。 在這些情況下,不幸的是,我們應該預料到會看到更多貪婪而不是慷慨被傳遞下去。 因此,當別人對我們不好時,我們應該仔細考慮如何反應,以免我們成為永無止境的消極連鎖反應中的下一個環節。 幸運的是,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條出路。 我們發現,讓人們專注於一些積極的事情,比如有趣的卡通片,可以緩解貪婪引起的壞心情,並鼓勵他們結束貪婪鏈。
因此,下次有人在交通中超你車時,不妨試試播放一首最喜歡的歌曲並跟著唱。 這可能正好能鼓勵你成為阻止貪婪蔓延的慷慨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