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玩意會失敗

從消費電子行業最臭名昭著的失敗案例中吸取的一些教訓

俗話說,從失敗中比從成功中學到的更多。好吧,如果真是這樣,消費電子行業現在應該擁有碩士學位了。蘋果和摩托羅拉合作推出的 ROKR E1 就是一個例子,它是第一款 iTunes 手機,但可笑的是,最多隻能容納 100 首歌曲。還有 Google Wave,這款網路軟體比 1040 稅務表格更令人費解和複雜。還有 KIN 智慧手機,微軟花費了數年時間和約 10 億美元進行開發,但僅僅兩個月後就將其從市場上撤下。

(我不想老是批評微軟,但我們不要忘記它的 SPOT 無線手錶、Smart Display 無線螢幕或 Zune 無線音樂播放器。事實上,除了 Xbox 和 PC 外圍裝置,微軟還成功推出過其他新的硬體嗎?)

當好萊塢製片廠看到一部完成的電影很糟糕時,它會將其藏在某個壁櫥裡,從而節省數百萬美元的營銷和發行成本。為什麼科技行業不效仿呢?難道是因為這些公司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產品會失敗嗎?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似乎難以置信。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識別出這些“火雞”,有時僅僅是聽到它們的名字。(“等等,微軟正在銷售一款手錶,它需要每月 10 美元的訂閱費,每隔一天就必須充電,並且在您自己的區號之外無法完全工作?你在開玩笑吧?”)

聰明的公司應該檢查他們前輩的市場災難的殘骸,並從中學習起作用的因素。例如

升級悖論。硬體和軟體行業都採用了一種商業模式,即每年都會推出一個具有更多功能的新版本。一開始,這個週期對每個人都有效。我們這些人每年都愉快地升級,只是為了保持最新狀態。科技公司獲得了重複業務。然而,最終,僅僅堆砌新功能會損害產品,而不是增強產品。正如蘋果公司的史蒂夫·喬布斯所說,真正的藝術在於知道要省略什麼,而不是要新增什麼。

良好的設計並非易事。我們的小玩意受到相互衝突的設計約束。我們希望我們的電子產品小巧且便於攜帶,但我們也想要大螢幕和鍵盤。我們希望我們的裝置堅固耐用,但價格也要便宜。我們希望它們功能強大,但電池續航時間長,功能豐富且易於使用。找到一個在所有這些方面都能達到恰到好處平衡的設計非常困難。

交付壓力。滯後於計劃的產品遠遠多於提前於計劃的產品。與此同時,投資者希望看到他們的投資回報。最終,交付新產品的壓力變得很大——尤其是在節日季——即使每個人都知道它還沒有完全完成。這就是災難性的 BlackBerry Storm 的遭遇,它是第一款觸控式螢幕 BlackBerry,其原始版本存在太多漏洞且半成品,以至於成為網路上的笑柄。

稍後修復綜合症。科技公司似乎認為,釋出一款開發不良的產品(尤其是軟體或網站),其中充滿了錯誤和糟糕的設計,然後再稍後修復是可以接受的。“這只是軟體,”他們說。“讓第一批客戶成為我們的豚鼠。”

這本來沒什麼問題——除非您的產品太糟糕,甚至無法進入第 2 版。請警惕《雷霆戰警:冒險開始》的命運,這是一部非常糟糕的電影,以至於冒險從未繼續。

百老匯失敗效應。我花了 10 年時間擔任百老匯音樂劇的指揮和編曲,其中許多音樂劇都失敗了。(我希望那不是因為我參與了它們。)劇組和工作人員中的每個人都非常清楚我們正在製作一部失敗的劇。但沒有人說過出來。我們都只是上班並按照指示行事。為什麼?因為那是一張支票。如果我們向管理層建議皇帝沒有穿衣服,那我們就成了白痴。

即使一個科技專案團隊知道他們的產品是條“狗”,基層員工也沒有動力說出來——而且有足夠的動力保持低調並堅持到令人失望的結局。

所以,是的,有很多因素導致了消費科技“火雞”的出現。令人著迷的是,問題的根源很少是技術本身的性質。更多時候,真正的問題是簡單的人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