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嬰兒不會像成人一樣說話?

孩子們從咿咿呀呀到滔滔不絕,一步一個腳印

編者按:本文改編自心靈問題專欄,www.ScientificAmerican.com/MindMatters,該專欄由普利策獎獲獎記者、波士頓環球報的加雷斯·庫克和部落格額葉皮質的科學作家喬納·萊勒編輯,http://scienceblogs.com/­cortex

場景:育嬰室。一個嬰兒對著鏡頭直接說話:“看看這個。我是一個自由人。我現在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他描述了他的股票購買活動,但隨後他的電話打斷了他。“真煩人!稍等一下。” 他接了電話。“嘿,女孩,我可以晚點回你電話嗎?”

這則 E*Trade 商業廣告只是最新的證明,喜劇演員和電影導演多年來都知道:很少有事情像嬰兒像成人一樣說話那樣有趣,因為眾所周知,嬰兒做不到那樣。這條喜劇定律掩蓋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幼兒不能清晰地表達自己?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透過嘗試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正在揭示關於大腦發育和學習語言的神秘過程的線索。最近的研究支援了一個看似違反直覺的觀點,即無論兒童在開始學習語言時年齡多大,他們學習說話的方式(循序漸進)都保持不變。換句話說,嬰兒的精神發育程度與他或她不說完整句子的事實關係不大。

許多人認為兒童透過模仿他們聽到的內容來學習說話。換句話說,嬰兒傾聽成人使用的詞語以及他們使用這些詞語的情境,並據此模仿。行為主義,這種在 20 世紀上半葉主導美國認知研究的科學方法,正是提出了這種論點。

然而,這種“鸚鵡學舌”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幼兒不如成人流利。畢竟,你上次聽到有文化的成年人用單字句(“奶瓶”、“小狗”)或“媽媽開啟盒子”等短語表達自己是什麼時候?當然,很容易證明,語言習得的鸚鵡學舌理論無法解釋兒童語言中的這些奇怪模式。實際上,解釋單字句要困難得多。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兩種合理的可能性。

首先,“心理發展假說”指出,一歲兒童說嬰兒語是因為他們不成熟的大腦無法處理成人語言。兒童在身體準備好之前不會學習走路;同樣,在他們的大腦能夠做到之前,他們不會說多詞句或使用詞尾和功能詞(“媽媽打開了盒子”)。

超越鸚鵡學舌階段
第二種理論,“語言階段假說”指出,兒童語言中循序漸進的進步是語言發展中一個必要的過程。籃球運動員在學會跳躍和投籃之前,無法完善他的或她的跳投,同樣,兒童先學習加法,然後學習乘法——永遠不會顛倒順序。

在語言學習中,也有證據表明存在這種邁向流利性的必要步驟。例如,在 1997 年的一篇綜述文章中,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認知科學家伊麗莎白·貝茨和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的朱迪思·C·古德曼發現,對幼兒的研究一致表明,孩子們通常在學會一定數量的單詞後才開始說雙字句。在他們跨越語言門檻之前,單詞組合過程不會啟動。

這些理論之間的區別歸結為以下幾點:根據心理發展假說,語言學習模式應該取決於兒童開始學習語言時的認知發展水平。然而,根據語言階段假說,學習模式不應取決於心理發展。這個預測很難透過實驗來檢驗,因為大多數兒童在差不多的年齡學習語言——因此認知發展階段也大致相似。

2007 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巧妙的方法來繞過這個問題。每年有超過 20,000 名國際收養兒童進入美國。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抵達後不再接觸他們的出生語言,他們必須或多或少像嬰兒一樣學習英語——也就是說,透過傾聽和反覆試驗。國際被收養者在學習他們新家園的語言時,不會上課或使用字典,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 хорошо 發育的第一語言。所有這些因素使他們成為檢驗關於語言如何學習的這些相互競爭的假設的理想人群。

收養效應
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傑西·斯內德克、喬伊·格倫和卡麗莎·L·沙夫託研究了 27 名從中國收養、年齡在 2 歲到 5 歲之間的兒童的語言發展。這些兒童開始學習英語的年齡比美國本土兒童大,因此他們的大腦更成熟,可以用於這項任務。即便如此,就像美國出生的嬰兒一樣,他們的第一句英語句子由單個單片語成,並且基本上沒有功能詞、詞尾和動詞。然後,這些年輕人經歷了與典型的美國出生的兒童相同的標誌性語言階段,儘管速度更快。當詞彙量達到相同大小時,被收養兒童和本土兒童開始在句子中組合單詞,這進一步表明,重要的不是你的年齡或你的大腦有多成熟,而是你認識的單詞數量。

這一發現——擁有更成熟的大腦並沒有幫助被收養者避免幼兒語階段——表明嬰兒說嬰兒語不是因為他們有嬰兒大腦,而是因為他們才剛剛開始學習,需要時間積累足夠的詞彙量才能擴充套件他們的對話。不久之後,單字階段將讓位於雙字階段,依此類推。學習如何像成人一樣聊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但是,這個潛在的答案也提出了一個更古老、更困難的問題。學習第二語言的成年移民很少能達到與平均水平的母語人士相同的語言熟練程度。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懷疑存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過了這個關鍵期,語言發展就不太可能完全成功地達到流利程度,但我們仍然遠未理解這個關鍵期。沒有人確切知道它發生在兒童生命的哪個階段,也不知道它為什麼會結束——一些專家甚至質疑它的存在。

矛盾的是,儘管斯內德克、格倫和沙夫託可能已經解釋了為什麼沒有會說話的嬰兒——這種荒謬的前景如果我們在商業廣告或電影中看到它會讓我們發笑——但我們仍然需要解釋嬰兒是如何變成口齒伶俐的成年人的。

(延伸閱讀)

  • 語法和詞彙的不可分割性:來自習得、失語症和即時處理的證據。伊麗莎白·貝茨和朱迪思·C·古德曼,發表於《語言與認知過程》,第 12 卷,第 5-6 期,第 507-584 頁;1997 年 10 月。

  • 重新開始:國際收養作為語言發展的自然實驗。傑西·斯內德克、喬伊·格倫和卡麗莎·L·沙夫託,發表於《心理科學》,第 18 卷,第 1 期,第 79-87 頁;2007 年 1 月。

SA Mind Vol 20 Issue 5本文最初以“為什麼嬰兒不會像成人一樣說話?”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20 卷第 5 期(),第 58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909-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