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湖骨科醫學院生理學副教授兼獨立研究專案副主任馬克·A·W·安德魯斯提供了以下解釋。
雖然肚子咕咕叫通常與飢餓和胃裡沒有食物有關,但它可以在任何時間發生,無論是空腹還是飽腹。此外,咕咕叫不僅僅來自胃,也常常可以聽到來自小腸。咕咕叫更常與飢餓聯絡在一起,因為它通常在胃和小腸空虛時聲音更大,因此器官的內容物不會掩蓋噪音。
這種咕咕叫多年來一直引起人們的興趣,以至於古希臘人給它起了一個相當有趣的名字:borborygmi(borborygmus的複數形式)。該術語的詞源依賴於擬聲詞;它試圖用文字表達隆隆的聲音。Borborygmi實際上翻譯為“隆隆聲”。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種隆隆聲的生理起源涉及胃和小腸的肌肉活動。一般來說,胃腸道是從嘴到肛門的空心管,其壁主要由平滑肌層組成。當壁被啟用並擠壓管道中的內容物以混合和推進食物、氣體和液體透過胃和小腸時,它會產生隆隆的噪音。這種肌肉壁的擠壓稱為蠕動,它涉及收縮環以每次幾英寸的方式向肛門(遠離口腔)移動。
蠕動波的產生是由於平滑肌細胞中電位的有節奏波動,在所有其他條件都合適的情況下,這將導致肌肉收縮。這種波動稱為基本電節律 (BER),是腸神經系統固有活動的結果,該系統位於腸壁中。BER 導致胃和小腸的肌肉細胞以規律的節律(分別為每分鐘 3 次和 12 次)啟用,類似於但慢於心髒中肌肉的節律性。自主神經系統和激素因素可以調節這種 BER。
儘管蠕動的速率和力度通常在有食物存在時增加,但在胃和小腸空虛約兩小時後,活動也會增加。在後一種情況下,胃壁中的受體感覺到食物的缺乏,從而導致腸神經系統中反射性地產生電活動波(遷移性肌電覆合體,或 MMCs)。這些 MMCs 沿著胃和小腸移動,並導致飢餓收縮。這種飢餓收縮從胃竇或下部區域開始,並沿著整個腸道傳播,掃到末端迴腸。它們清除所有胃內容物——包括粘液、剩餘食物和細菌——並防止它們在任何一個部位積聚。
收縮還會產生振動和與飢餓相關的隆隆聲。飢餓收縮一旦開始可能會持續 10 到 20 分鐘,然後每隔一到兩個小時重複一次,直到攝入下一餐。這些與飢餓痛不同,飢餓痛在最後一餐後 12 到 24 小時開始,可能會持續幾天,然後逐漸消退。(可能這種疼痛在驅使動物進食的飢餓感中很重要。)低血糖會增強這種活動,也可以透過靜脈輸注激素胃動素來誘導。進食後,MMCs 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