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一個癢處就是撓許多癢處:指甲與皮膚的接觸帶來短暫而甜蜜的緩解,因為它常常會引發另一輪瘙癢。新的研究表明,這種惡性迴圈背後出乎意料的罪魁禍首是血清素,即所謂的快樂激素。
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瘙癢只是一種輕微的疼痛,直到2009年,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瘙癢研究中心的周-峰陳和他的同事們在小鼠身上發現了特定的瘙癢神經元。雖然不完全相同,但瘙癢和疼痛密切相關;它們在某些大腦區域共享相同的通路。由於這種雙重性,啟用其中一種會抑制另一種,這就是為什麼撓癢可以暫時阻止瘙癢感。然而,這種行為也會觸發化學物質血清素的釋放,這有助於緩解疼痛。正是這種爆發使撓癢感覺良好,但陳的研究小組最近的工作表明,它也加劇了瘙癢-撓抓迴圈。
瘙癢感應神經元有一組受體,可以促進疼痛緩解,另一組受體則會誘發瘙癢。血清素只能與疼痛相關的受體結合,但由於這兩組受體彼此靠近並物理相互作用,因此該化學物質的到來間接地增強了瘙癢通路。當陳和他的同事們同時啟用小鼠的兩種受體時,與單獨開啟瘙癢誘導受體相比,齧齒動物撓抓得更多。在另一項實驗中,當暴露於皮膚刺激物時,缺乏產生血清素細胞的小鼠比正常小鼠撓抓得更少。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神經元》(Neuron)雜誌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科學家們尚未在人類身上找到特定的瘙癢神經元(獼猴有)。目前可以肯定地說:在因癢而抽搐之前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