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做夢時閉著眼睛是如何“看”到東西的? —Robert J. Evans,透過電子郵件
Robert O. Duncan,紐約城市大學約克學院的行為科學家,解釋說:
正如您在問題措辭中暗示的那樣,人們在夢中實際上並沒有看到東西。視覺依賴於光線進入眼睛並刺激視網膜——這在我們閉著眼睛躺在黑暗中時不會發生。然而,
比較夢境中生動的影像與白天視覺的研究表明,視覺皮層(大腦中最大的視覺區域)的活動模式相似。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夢境視覺來自大腦的視覺中心。在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夢境研究員 J. Allan Hobson 和他在哈佛醫學院的同事提出,大腦在做夢時會自發地產生電脈衝。這些訊號被稱為 PGO 波,起源於視覺皮層和兩個
大腦的其他視覺區域:腦橋和外側膝狀核。
PGO 波在快速眼動 (REM) 睡眠期間最為突出,快速眼動睡眠是做夢最多的睡眠部分。來自 PGO 波的自發活動可能始於大腦的視覺區域,但最終會產生級聯活動,進入儲存記憶的大腦區域。
但並非所有研究人員都同意夢境影像起源於視覺區域。一些夢境研究人員提出了相反的路徑,表明夢境起源於儲存記憶的區域,然後連線到視覺大腦區域。這種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夢境影像的細節程度僅與我們的記憶一樣。
例如,假設您正在思考您的祖母。您對她的記憶可能不包括她臉部右側的痣,如果您坐在她旁邊,您會清楚地看到這一點。記憶中特有的細節缺乏也發生在夢境視覺中。
為什麼我們用面部表情來傳達情感?
Mark A. W. Andrews,賓夕法尼亞州格林斯堡塞頓山大學伊利湖骨科醫學院生理學系主任兼教授,回覆道:
正所謂一圖勝千言,我們的面孔可以表達豐富的資訊。用簡單的揚眉或嘴角一撇來傳達微妙情感的能力可能是天生的。查爾斯·達爾文是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人之一,他在 1871 年出版的著作《人與動物的情緒表達》中寫道:“不同種族的老人和年輕人,無論人還是動物,都透過相同的動作表達相同的心境。”
最近的研究支援了達爾文的理論,即微笑、鬼臉和更細微的表情都是與生俱來的——是生活在社會群體中的產物。例如,研究表明,包括盲人或大腦未發育完全的嬰兒在內的嬰兒,使用面部線索來告訴父母他們的感受。嬰兒甚至在足夠理解自己表情的含義之前就用面部表情進行交流。由於人類彼此依賴才能生存,我們必須進行交流;面部表情可能已經進化成為傳遞感受和意圖的有效方式。
儘管使用面部表情來傳達情感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本能的,但也存在學習成分。例如,日本女性和男性被教導要掩飾情感的公開表達,而贊成社會認可的微笑。
透過研究面孔,研究人員已將嘴巴、眼睛和眉毛位置的細微變化與六種基本人類情感(快樂、驚訝、厭惡、悲傷、憤怒和恐懼)的變化相匹配。科學家們正在使用這些資訊來開發計算機技術,該技術可以分析面部動作和抽搐,以幫助評估嫌疑人證詞的真實性。
面部表情不僅會洩露我們的秘密;它們也可能讓我們更充分地體驗自己的情感。這個過程仍然沒有被很好地理解,但有可能強迫你的臉表達快樂、悲傷或憤怒可能會幫助你感受到這些情緒。此外,使用 MRI 的新研究表明,面部表情不僅反映了人們的感受,而且還影響了人們的感受。研究表明,例如,當人們做出憤怒的表情時,他們在與同理心和決策相關的大腦皮層區域表現出較少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