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送禮物?人類學家解讀這一古老的人類行為

禮物在人際關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意義遠超消費主義

Woman's arms in brown sweater holding gift wrapped in green paper with orange bow on black backdrop

以下文章經 The Conversation 許可轉載, The Conversation 是一家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您是否已經計劃好節日送禮了?如果您和我一樣,您可能會等到最後一刻。但是,無論您是否已經包裝好所有禮物,或者您會在聖誕節前夜去商店購物,送禮物都是人類一種既奇特又核心的行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在研究我的新書《如此多的物品》的過程中,這本書探討了人類在過去三百萬年中如何依賴工具和技術,我開始對贈送物品的目的著迷。人們為什麼會簡單地交出珍貴或有價值的東西,而他們本可以自己使用呢?

對我這個人類學家來說,這是一個尤其重要的問題,因為送禮可能具有 古老的根源。而且在世界各地 每一種已知的文化 中都可以找到禮物。

那麼,是什麼解釋了禮物的力量呢?

毫無疑問,禮物有很多用途。一些心理學家 觀察到 一種“溫暖的光芒”——一種內在的喜悅——與贈送禮物有關。神學家們注意到,在 天主教、 佛教  和 伊斯蘭教 中,送禮是一種表達道德價值觀的方式,例如愛、善良和感激之情。從 塞內卡 到 弗里德里希·尼采 的哲學家都認為,送禮是無私奉獻的最佳體現。難怪禮物是光明節、聖誕節、寬扎節和其他冬季節日的核心組成部分——而且有些人甚至可能 會忍不住將 黑色星期五,即年終購物季的開始,視為節日本身。

但在所有關於人們為何送禮的解釋中,我發現最令人信服的解釋是由一位名叫 馬塞爾·莫斯 的法國人類學家在 1925 年提出的。

給予、接受、回報

和許多人類學家一樣,莫斯對一些社會中禮物被大量贈送的現象感到困惑。

例如,在加拿大和美國西北海岸,土著人民會舉行宴會儀式。在這些為期數天的盛宴中,主人會贈送大量的財產。以加拿大誇誇嘉誇族的一位氏族首領在 1921 年舉行的一次著名的宴會 為例,他向社群成員贈送了 400 袋麵粉、成堆的毯子、縫紉機、傢俱、獨木舟、汽油動力船,甚至還有檯球桌。

在如今已聞名遐邇的論文《禮物》中,莫斯將宴會視為一種極端的送禮形式,這篇論文最初發表於近一個世紀前。然而,他認為這種行為在幾乎所有人類社會中都是完全可以識別的:即使將物品留給自己似乎在經濟和進化意義上都更有意義,我們仍然會贈送物品。

莫斯觀察到,禮物創造了三個獨立但又密不可分的行為。禮物被給予、接受和回報。

第一個給予的行為確立了送禮者的美德。他們表達了他們的慷慨、善良和榮譽。

反過來,接受禮物的行為表明了接受者願意被尊重。這是接受者表達他們自己的慷慨的一種方式,表明他們願意接受所提供的禮物。

送禮的第三個組成部分是互惠,即以同等價值的物品回報最初贈送的禮物。本質上,收到禮物的人現在被期望——無論是隱含的還是明確的——將禮物回贈給最初的送禮者。

但是,當然,一旦第一個人收到回禮,他們就必須再次向收到最初禮物的人回贈另一份禮物。這樣,送禮就變成了一個無休止的給予和接受、給予和接受的迴圈。

這最後一步——互惠——使禮物變得獨特。與在商店購買東西不同,在商店裡,當金錢換取商品時,交易就結束了,而送禮則建立和維持關係。送禮者和接受者之間的這種關係與道德息息相關。送禮是公平的體現,因為每件禮物通常都具有等於或大於上次所贈送物品的價值。送禮也是尊重的體現,因為它表明願意尊重對方。

透過這些方式,送禮將人們緊密聯絡在一起。它使人們在一個永無止境的相互義務迴圈中保持聯絡。

送出更好的禮物

現代消費者是否在不知不覺中過分地體現了莫斯的理論?畢竟,今天許多人 страдают 不是因為缺乏禮物,而是因為禮物過多。

蓋洛普報告稱,美國假日購物者的平均估計 他們將在 2023 年花費 975 美元購買禮物,這是自 1999 年這項調查開始以來的最高金額。

許多禮物只是被扔掉了。據估計,在 2019 年的假日季,美國人購買的超過 150 億美元的禮物 是不需要的,其中 4% 直接被送往垃圾填埋場。預計今年的假日支出將在 英國、 加拿大、 日本 和其他地方增加。

現代的送禮習俗可能是敬畏和憤怒的根源。一方面,透過贈送禮物,您正在參與一種古老的行為,這種行為透過發展和維持我們的人際關係使我們成為人類。另一方面,似乎有些社會可能正在利用假日季作為藉口來簡單地消費更多。

莫斯的思想並不提倡失控的消費主義。相反,他對禮物的解釋表明,禮物越有意義和個性化,所表達的尊重和榮譽就越大。真正貼心的禮物不太可能最終被扔進垃圾堆。而復古的、升級改造的、手工製作的商品——或個性化的體驗,如美食之旅或熱氣球之旅——甚至可能比在世界另一端大規模生產、跨越海洋運輸並用塑膠包裝的昂貴物品更有價值。

優質的禮物可以表達您的價值觀,並更有意義地維持您的人際關係。

本文最初發表於 The Conversation。閱讀 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