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哭泣是為了表達各種程度的情緒——從透過艱難考試後的喜悅到朋友去世後的悲傷。有些人喜形於色,動輒落淚;另一些人則沉默寡言,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也保持冷靜。哭泣甚至會引發看似矛盾的行為——想想“喜極而泣”。最初是什麼引發了這種複雜的行為?
兩個關鍵因素可以幫助解釋我們為什麼哭泣。第一個是我們的哭泣閾值——感覺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我們熱淚盈眶的點。這個閾值因人而異。有些人閾值較低,可能只需要一點小小的刺激,例如錯過上班的公共汽車或被朋友怠慢。但對於那些閾值較高的人來說,可能需要重大事件——孩子的出生或親人的離世——才能產生足夠強烈的情緒。這些閾值可能會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甚至在一天之內發生變化。例如,身體疲憊會使人更容易流淚。
另一個核心因素是個人對情況做出反應的強度,稱為情緒反應性。某些人可能大部分時間情緒強度都調到 10(想想憂鬱的藝術家),但如此強烈的感覺不一定會讓人哭泣。換句話說,某人是否哭泣取決於他或她對情況的反應有多迅速,而不是這個人Baseline的情緒狀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兩個要素——閾值和反應性——很可能沿著一個光譜相互作用。在一端,閾值高且臉皮厚的人可能很少感到需要哭泣,而在另一端,閾值低且高度敏感的人可能很容易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有趣的是,表現出不協調行為的傾向也可能影響我們是否流淚。我和我的同事最近發現,以雙態(兩種不同的形式)表達情感的人——例如喜悅的眼淚和悲傷的眼淚——更有可能在各種情況下哭泣,而與情緒的強度無關。但我們也發現,當一個人對某事感覺強烈時,更經常發生不協調的行為——例如想捏可愛嬰兒的臉頰——這可能有助於中和極端的情緒。
總的來說,哭泣不是一個簡單的反應,而是一種多方面的行為,它可以為我們如何處理和調節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如何體驗周圍的世界提供線索。
問題由 Rowena Kong 透過電子郵件提交
您有關於大腦的問題想請專家解答嗎?請傳送至 MindEditors@sciam.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