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我們的大腦僅佔我們體重的 2%,但它消耗了我們每日碳水化合物需求量的一半——而葡萄糖是大腦最重要的燃料。在急性壓力下,大腦需要大約多 12% 的能量,這導致許多人去吃含糖零食。
碳水化合物為身體提供最快的能量來源。事實上,在認知測試中,承受壓力的受試者在進食前表現不佳。然而,他們的表現會在食用食物後恢復正常。
當我們飢餓時,大腦區域的整個網路都會被啟用。中心是下丘腦腹內側核 (VMH) 和下丘腦外側核。大腦上腦幹中的這兩個區域參與調節新陳代謝、攝食行為和消化功能。然而,有一個上游看門人,即下丘腦弓狀核 (ARH)。如果它記錄到大腦本身缺乏葡萄糖,這個看門人就會阻止來自身體其餘部分的資訊。這就是為什麼一旦大腦表明需要能量,即使身體其他部位供應充足,我們也會求助於碳水化合物。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進一步瞭解大腦和碳水化合物之間的關係,我們對 40 名受試者進行了兩個階段的檢查。在一個階段,我們要求研究參與者在陌生人面前進行 10 分鐘的演講。在另一個階段,他們不需要發表演講。在每個階段結束時,我們測量了參與者血液中應激激素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的濃度。我們還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小時的自助餐。當參與者在自助餐前發表演講時,他們壓力更大,並且平均比不發表演講時多消耗了 34 克碳水化合物。
那麼巧克力呢?如果一個人在下午渴望吃巧克力,我建議他或她吃巧克力以保持健康和精神振奮。那是因為人們在工作中經常感到壓力,大腦對能量的需求增加。如果一個人什麼都不吃,大腦可能會使用來自身體的葡萄糖,這些葡萄糖原本是供脂肪和肌肉細胞使用的,反過來會分泌更多的應激激素。這不僅會讓人痛苦,從長遠來看還會增加心臟病、中風或抑鬱症的風險。或者,大腦可以節省其他功能,但這會降低注意力和表現。
為了滿足大腦日益增長的需求,人們可以像受壓力的受試者在我們的實驗中所做的那樣吃更多的東西,或者讓身體更容易,只吃甜食。即使是嬰兒也對甜食有明顯的偏好。因為與他們的小身體相比,他們的大腦非常大,所以嬰兒需要大量的能量。他們透過母乳獲得能量,母乳中含有大量的糖。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甜食的偏好會降低,但即使我們成年後也永遠不會完全消失。這種偏好保留的程度因人而異,並且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生活條件。研究表明,童年時期經歷過大量壓力的人在以後的生活中對甜食有更強的偏好。
對於某些人來說,即使有足夠的脂肪堆積,大腦也無法從身體的儲備中獲得能量。最重要的原因是慢性壓力。為了確保他們的大腦不會供不應求,這些人必須始終吃得足夠。通常擺脫這種飲食習慣的唯一方法是離開永久性的壓力環境。因此,儘管許多人往往會因為吃太多甜食或碳水化合物而苛責自己,但這種渴望背後的原因並不總是缺乏自制力,可能需要更深入地審視生活方式和壓力情況——過去和現在。一旦壓力的根本原因得到解決,飲食習慣最終可能會自行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