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更喜歡觀點而非科學證據?

Peter Gutmann, 紐西蘭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Keith E. Stanovich,多倫多大學應用心理學和人類發展榮譽教授,回答:

數十年的研究表明,人類是所謂的認知吝嗇鬼。當我們處理問題時,我們自然的預設方式是採用最不費力的認知過程。通常,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型別1思維,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將其著名地描述為自動的、直覺的過程,這些過程不是很費力。

這與型別2思維形成對比,後者速度較慢,並且涉及處理環境中更多的線索。預設使用型別1思維在進化上是有道理的:如果我們能更簡單地解決一個問題,我們就可以節省額外的腦力來完成其他任務。然而,當可用的簡單線索不足或遠遜於手頭更復雜的線索時,問題就出現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的未來。


當有人選擇相信個人觀點而非科學證據或統計資料時,就可能發生這種衝突。當我們評估個人觀點時,我們會自動啟用大腦中進化上古老的區域,這些區域鼓勵社互動動和同伴聯結。但是,理解科學證據是一項較新的成就,它涉及更復雜、更符合邏輯且更困難的型別2處理。

從這種雙重處理視角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個人觀點可能勝過科學思維的幾種方式。首先,有些人可能沒有學會科學思維的規則。在這種情況下,型別1處理將成為他們的預設設定。即使我們能夠評估具體證據,我們傾向於退回到型別1處理的傾向仍然可能誤導我們,在面對情感上具有說服力的個人觀點時,忽略邏輯推理。換句話說,即使科學思維是引人注目的,我們作為認知吝嗇鬼和節省腦力的傾向也常常阻止我們進行型別2處理。

好訊息是,我們可以克服我們對型別1處理的傾向。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練習科學和統計思維,直到達到自動化的程度,最終使其成為我們的首選選項。

SA Mind Vol 26 Issue 6本文最初以標題“為什麼人們會為了某人的觀點而拋棄科學的嚴謹性?”發表在SA Mind Vol. 26 No. 6 (), p. 72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115-72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