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不是唯一經歷離婚的動物;一些鳥類也會經歷離婚。最近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為什麼歐亞藍山雀這種物種的成員有時會解除它們的伴侶關係。
當鳥類學家提到“離婚”時,他們的意思是繁殖對的雙方都存活到下一個繁殖季節,但最終與新的伴侶配對,而不是重聚。大藍鷺在每個繁殖季節後都會離婚,而帝企鵝的分手率約為 85%。相比之下,只有 9% 的綠頭鴨夫婦會分手,而信天翁幾乎從不分手。許多研究人員一直專注於瞭解這些分離如何影響繁殖成功率,但直到現在,很少有人關注這個過程本身。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鳥類學研究所的行為生態學家卡羅爾·吉爾瑟南和她的同事們監測了數百隻歐亞藍山雀八年,他們在德國南部一片受保護森林中使用人工巢箱。在他們發表在《動物行為學》上的研究結果中,64% 的繁殖對在研究期間分手了——儘管忠誠的夫婦產下更多的卵並撫養了更多的幼鳥。如果一對夫婦的雙方在同一時間左右回到他們之前的領地,他們更有可能重聚;如果他們的時間表不同,他們更有可能分手。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如果你早到,你就不能在那裡等著,”吉爾瑟南說。“可能是你以前的伴侶受傷甚至死了。如果你等待,你可能會放棄繁殖機會,所以你需要配對。” 藍山雀的成鳥死亡率極高——大約 50%——因此先回來的鳥更有可能透過尋找新伴侶再次繁殖,而不是冒完全被排除在外的風險。這些鳥似乎只是在玩弄機率。
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情侶在繁殖季節之外保持聯絡,他們更有可能擁有同步的時間表,從而保持彼此的忠誠。
牛津大學的動物學家喬什·A·弗斯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這項分析顯然排除了其他一些可能的鳥類離婚原因,包括低繁殖成功率、不忠以及基因或行為相容性。“在野生動物種群中,”他說,“離婚可能是由後果性影響驅動的——幾乎是偶然發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