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冠病毒讓我們如此多人感到內疚

基於複雜資訊做出決定是令人沮喪和壓力巨大的,但改變心態可以有所幫助

Young woman thoughtful holding a surgical mask

為什麼這些天做出決定感覺如此困難?而且,在 新冠疫情 之後,為什麼這麼多決定讓我們感到內疚,無論我們選擇哪條路?

我們大多數人都想避免內疚;我們有動力以“親社會”的方式行事,這種方式不僅有利於我們自己,也有利於他人。但通常,我們面臨相互衝突的選擇,沒有明確和正確的答案。有時,對我們的伴侶有利的結果對我們的孩子不利。或者,符合我們誠實和公平價值觀的決定可能與我們保護某人的價值觀相沖突。

不斷變化的社會、政治和科學的新冠疫情形勢為我們的決策增加了 巨大的不確定性。想知道人們在聚會上是否會戴口罩,或者最新的病毒變種的傳染性有多強,可能會導致我們停滯不前。疫情表明,外部挑戰如何極大地影響我們日常的決策過程,將每週去雜貨店變成一種道德困境。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根據我的經驗,我看到有一些方法可以管理疫情決策激發的複雜情緒。但在我開始討論之前,讓我們先談談情緒和行為,以及新冠疫情如何顛覆了我們所知的許多東西。

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的大部分 行為是習慣性的。我們有日常的慣例來決定穿什麼、吃什麼以及如何到達目的地。但是,隨著新冠疫情的發生,人們的日常習慣是新的和變化的,隨之而來的決定似乎都帶有潛在的負面結果:“我可能會接觸到病毒,我可能會生病,我可能會把它傳染給免疫功能低下的家人。”疫苗接種並不能消除所有風險,也沒有使生活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對感染或傳播 SARS-CoV-2 保持謹慎是有道理的。

與此同時,我們大多數人都經歷過決策是多麼耗費精力,並且意識到我們的精神能量是有限的。權衡對疾病風險的謹慎與其他負面可能性——例如幼兒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減少以及這對幸福和發展的影響——並確定“足夠安全”的妥協方案會消耗我們的認知能力。再加上引發強烈情緒的新聞——從烏克蘭戰爭到大規模槍擊事件再到最近的最高法院裁決——我們的認知能力被拉伸。當我們不再有慣例可以依靠,並且我們的情緒高漲時,我們必須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精神成本。再加上我們用來做決定的資訊不斷變化這一事實,難怪即使是小事也感覺很困難。

撇開疫情不談,即使在最好的時候,我們也不是始終如一的 理性決策者;研究反覆表明,人們 並不總是仔細權衡 所有可能的結果並得出“最佳”決定。我們的偏見,以及已知的認知捷徑(例如,依賴容易想到的例子而不是實際機率;例如,人們記住飛機失事,而忽視致命車禍的規律性),導致我們忽略了一些相關因素(新冠感染很嚴重,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並非致命)。這些因素對我們具有不同程度的情感意義。因此,情緒也是我們決策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現在正努力應對沒有完美答案的決定,被不確定性淹沒,努力整理資訊,對困難資訊進行分類或處理,努力做到最好。我們正在努力應對公共衛生限制的影響,這些限制減少了新冠病毒的傳播,但以多種方式影響了社群,特別是兒童。

我們該怎麼辦?

短期的內疚感可能令人不快,並干擾我們的決策、我們與他人的聯絡或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但普遍存在的內疚感可能與長期問題有關。例如,在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人中,內疚感與 PTSD 的嚴重程度增加有關。因此,重要的是要調查我們為什麼會那樣做,以及為什麼我們對此有那樣的感覺。

鑑於我們各種各樣的價值觀,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不可能透過每個決定都滿足所有這些價值觀:“我不可能在降低所有新冠病毒暴露風險的同時,確保我的孩子能夠參與典型的童年活動。”

內疚感是人類感受到的無數種情緒之一。命名一種情緒——並認識到我們為什麼會感受到它——有助於我們不被這種情緒所支配。相反,它可以讓我們做出更平衡的決定。它可以讓我們更接近於接受我們正在用我們擁有的資訊做出儘可能好的選擇。而且我們正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潛在的認知超負荷的背景下做出這個選擇。

同樣重要的是要承認我們無法預測或控制未來。一旦未來到來,我們可能會希望我們採取了不同的行動,但決定(和人)是不完美的。對每個“假設”發生之前就感到內疚並不會改變未來。相反,一種更有用的心態可以是關注我們希望獲得的積極結果——例如,與親人建立聯絡——而不是我們擔心的負面結果,例如死於新冠病毒。這有助於使我們的思維與我們的價值觀保持一致,並解釋了我們為什麼做出我們所做的決定。

如果那個假設真的發生了,而我們實際上傷害了某人呢?承認發生了什麼以及我們的角色,請求原諒,包括原諒自己,儘可能減輕一些傷害,並承諾在未來做得更好。在我們努力給予他人同樣的寬容來接受不完美時,對我們自己保持同情心 可以釋放一些內疚感。我們都在不斷進步,不完美,盡力而為。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Lynn Bufka is associate chief,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at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a licensed clinical psychologist. In her work, she focuses on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ical practice to develop policies and initiatives to support psychologists and the people they serve and is committed to ensuring that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benefits everyone. She holds a Ph.D. from Boston University.

More by Lynn Bufk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