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至2013年期間,中國新興的太陽能電池板產業將世界價格降低了 80%,這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市場中是一項驚人的成就。中國從 1990 年代扶持一個微小的、面向農村的太陽能專案,一躍成為全球領導者,而太陽能可能很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
喬治華盛頓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阿米特·羅南表示:“他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各地太陽能的經濟性。”他是眾多關注新興的千億美元產業中激烈競爭的學者之一,該產業支援世界日益增長的太陽能需求。
中國的舉動使美國太陽能產業的領導地位黯然失色,美國發明瞭這項技術,仍然擁有世界上的許多專利,並在該行業領先了三十多年。中國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以及為什麼這樣做,仍然是美國專家關注和爭論的問題。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一個顯而易見的結果是,美國太陽能產業受到價格暴跌的重創,並且根據能源部最近一份探索太陽能製造業“機遇與挑戰”的報告,美國太陽能產業已無法滿足美國對太陽能電池板快速增長的需求的三分之一以上。
報告稱,中國在太陽能使用和製造的幾乎所有方面都佔據了主導地位——預計市場將以每年 13% 的速度擴張——這歸因於“獨特、複雜和相互依存的一系列情況”,這種情況不太可能重演。
但報告總結說,如果美國進行創新、降低成本並培育更新的技術,它可能會在 2020 年成為世界第二大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
中國的崛起時間線始於 1990 年代後期,當時德國因政府激勵屋頂太陽能電池板計劃的國內反響而感到措手不及,因此提供了資本、技術和專家,以吸引中國製造太陽能電池板以滿足德國的需求。
能源部報告的作者之一唐納德·鍾說:“中國人接受了它,並基本上全力以赴。”唐納德·鍾在能源部位於科羅拉多州戈爾登市的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研究太陽能產業。
一個由稅收抵免推動的產業
鐘錶示,中國“涉足”太陽能僅僅是作為一種電力來源,以幫助遠離電網的貧困農村地區。但隨後,中國的一些先鋒公司開始對向德國出口太陽能電池板可能帶來的收入感興趣。當西班牙和義大利開始他們自己迅速擴張的太陽能激勵計劃,增加需求時,中國開始在世界各地搜尋,聘請更多的太陽能專家,併購買機械和多晶矽供應,以滿足預期的太陽能電池板訂單激增。
根據美國太陽能產業一些資深人士的說法,中國購買了太陽能公司,並邀請其他公司遷往中國,在那裡他們找到了廉價且熟練的勞動力。他們沒有繳納稅款,而是獲得了稅收抵免。
鍾指出,中國政府在其他方面也很慷慨。製造太陽能電池板很困難。為了高效地製造它們,企業需要大型半自動化工廠。
他說:“要增加少量產能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並不容易;你必須大塊大塊地增加它。”他稱之為“溜溜球效應”,這種效應往往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產能。這使得太陽能對中國更具吸引力。
鐘錶示,中國的太陽能公司有想要利潤的股東。但政府“還有其他選民要求提供就業機會和興建工廠。”根據能源部的說法,這種壓力來自省和地方政府,他們發現聯邦政府願意出資高達 470 億美元來幫助將太陽能製造業建設成為所謂的“戰略產業”。
擴大可再生能源成為中國五年計劃中受到特別關注的七類業務之一,其中包括貸款和稅收優惠。
結果是,在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製造業的過程中,中國成為世界市場上大多數方面的價格領導者——從更便宜的太陽能電池板開始——中國幫助創造了全球過剩。大約每訂購一塊海外客戶的電池板,就會製造出兩塊電池板。
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專家羅南的說法,中國隨後決定再次效仿德國的領導,制定了自己的“上網電價補貼”,為屋頂太陽能發電支付豐厚的價格。結果是國內對太陽能的需求激增。
需求如此之大,以至於在兩年內,到 2015 年,中國的國內市場超過德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
中國試圖在今年透過設定結束補貼的最後期限來減少補貼,但這刺激了國內購買的又一次激增。“中國今年上半年安裝了 20 吉瓦。整個美國的產能約為 31 吉瓦。中國市場看起來非常巨大,”羅南說。
“他們認為他們可以消滅所有競爭對手”
中國在光伏安裝量和總裝機容量方面都主導著太陽能市場,而美國分別位居第三和第四。圖片由國際能源署提供。
美國專家對中國太陽能能源政策的未來走向存在分歧。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政府政策失控的問題。肯·茨韋貝爾在美國太陽能產業和能源部工作了 30 年,一直在關注太陽能市場,最近他退休了,但他擔心這可能不僅僅是政策失控的問題。他稱之為“黑箱經濟學”。
茨韋貝爾說:“如果說中國政府曾經全力支援製造業,那一定是太陽能元件。“我認為他們認為他們可以消滅世界上所有的競爭對手。如果你有持久力,這一切都很有道理。”
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首席科學家懷亞特·梅茨格的看法更為溫和。“他們有一箇中央集權政府,並且存在可怕的汙染問題。他們瞭解擺脫煤炭和投資清潔能源的必要性,”他說。
無論中國大規模投資太陽能元件製造業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對其美國競爭對手的影響都不是良性的。加利福尼亞州貝爾蒙特的 SunEdison 公司於 4 月份申請破產。另外兩家領先公司 First Solar 和 SunPower 的股票十年前曾達到三位數。現在他們正在原地踏步,在以前市值的 13% 到 6% 之間徘徊。
“[W]hat’s left of the solar universe is showing severe signs of stress, and given the tricky accounting and the prevalence of China-based companies among the panelmakers, that stress may very well be understated,” 《福布斯》雜誌最近的市場分析中吉姆·柯林斯寫道。
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戰略能源分析中心主任大衛·穆尼說:“人們傾向於負面看待中國接管[太陽能]元件市場份額。”“如果這種產能留在美國,情況會更好。”
他說:“從我的角度來看,硬幣的另一面是,太陽能電池板組裝、安裝和維護業務中有 25 萬個美國就業崗位,如果沒有中國的推動,大幅降低太陽能元件價格,其中許多就業崗位就不會出現。”
他說:“這些工作無法外包。”
中國能否建立一個全球電網?
此外,中國在全球太陽能市場增長方面的計劃仍在進行中。10 月,中國國有電力公司國家電網公司前董事長劉振亞來到聯合國,進一步闡述了他所在國家不斷發展的太陽能雄心,他說這是旨在組織一個全球電網的計劃的一部分,該電網可以在 2050 年傳輸 80% 的可再生能源。
他稱他的想法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他的演講邀請聯合國支援一個新的國際組織來規劃和建設電網。它被稱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發展合作組織(GEIDCO),中國已任命劉振亞為其主席。他列舉了建立全球電網的原因,該電網將把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從地球上這些能源豐富的地區輸送到主要人口中心,而這些人口中心往往缺乏這些能源。
他給出了他新使命的三個原因。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將在未來 110 年內耗盡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化石燃料造成的環境汙染將加劇嚴重的汙染和健康問題。世界各國領導人需要一種機制將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以防止地球平均氣溫潛在升高 4 攝氏度,劉振亞稱這種可能性“嚴重威脅人類生存”。
他解釋說,他的電網的開發將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各國將重新設計本國的電力電網。他指出,中國的工作已經在進行中,風力發電量為 140 吉瓦,太陽能發電量為 70 吉瓦,“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他預測,透過完成從北到南、從東到西輸送可再生能源的遠距離、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網路,中國可以在 2025 年前完成其新電網。
劉振亞描述的第二階段將是一項國際努力,以建設區域電網,這些區域電網將能夠在東北亞和東南亞、非洲和歐亞大陸之間以及北美洲和南美洲國家之間跨境傳輸更多的電力。第三階段將建設連線區域電網的輸電線路和海底電纜。最終結果將創造他所說的“雙贏局面”,即在非洲和中美洲等陽光最豐富的地區生產清潔電力,並將清潔能源出售給最需要清潔能源的主要城市。
這個過程還將為較貧窮的國家帶來更多的能源和能源發電收入,以幫助它們發展。“在美洲,我們將加快加拿大水電和美國西南部和中部以及墨西哥北部清潔能源的開發,以便輸送到北美東海岸和西海岸的負荷[需求]中心,”他說。
劉振亞承諾,將有大量工作供“所有全球參與者”協調這項工作,共享和創新新技術,並制定全球合作標準和規則。在他的聯合國演講結束時,他展望了未來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可再生能源、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網路和“智慧電網”作業系統相結合,可以像人類“血管系統”為人體服務一樣為地球服務。
他預測,當全球電網建成後,“世界將變成一個和平與和諧的地球村,擁有充足的能源、綠色的土地和藍色的天空。”
中國的 GEIDCO 提案究竟能產生多少和諧還有待觀察,但聯合國新聞稿指出,來自 70 個組織的代表參加了會議,其中包括政府組織、企業和大學。美國代表團包括來自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和斯坦福大學的人員。在訪問美國期間,劉振亞還會見了美國公用事業公司電力研究所的代表。
轉載自 ClimateWire,經 E&E News 許可。E&E 在 www.eenews.net 上提供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的每日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