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科學家永遠無法獲得諾貝爾獎,這可以說是科學界最負盛名的獎項。只有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生理學或醫學專家才有資格獲得這項榮譽——隨之而來的是一枚金牌、一張文憑以及目前高達 1100 萬瑞典克朗(約 107 萬美元)的獎金。
百萬富翁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 1895 年透過他的最後遺囑設立了獎金和這些類別。他規定
[我的資本]應構成一項基金,其利息應每年作為獎金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利息應分為五個相等的部分,並按如下方式分配:一部分給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一部分給在化學領域做出最重要化學發現或改進的人;一部分給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的人;一部分給在文學領域創作出最傑出的具有理想主義方向作品的人;以及一部分給為促進國家間的友誼、廢除或裁減常備軍以及建立和促進和平大會做出最多或最好貢獻的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似乎很簡單。科學類別的首屆獎項於 1901 年頒發給了威廉·康拉德·倫琴(物理學)、雅各布斯·亨裡克斯·範特霍夫(化學)和埃米爾·馮·貝林(生理學或醫學)。
但化學和物理學的首屆獎項表彰的工作可以追溯到比“前一年”更早的時間——一個與 19 世紀 70 年代開始的研究有關,另一個與 1895 年的研究有關。事實上,《大眾科學》計算得出,在 1901 年至 2023 年間,關鍵研究日期與諾貝爾獎提名之間的平均時間在各個類別中為 20 年。1902 年,聯合獲獎者開始出現,亨德里克·安東·洛倫茲和彼得·塞曼因其在磁學和輻射方面的工作而分享了物理學獎。
諾貝爾基金會及其繼承人在 1898 年制定的章程擴大了諾貝爾遺囑中獎項資格的範圍。具體而言
遺囑中關於年度獎項應針對“前一年”的作品的規定應理解為,獎項應授予遺囑中提到的文化領域中最新的成就,以及僅在其意義最近才變得明顯的老作品....
獎金金額可以在兩項被認為值得獎勵的作品之間平分。如果一項正在獎勵的作品是由兩到三個人完成的,則應聯合授予他們獎項。在任何情況下,獎金金額都不得在三人以上之間分配。
時間章程相對明確。簡而言之,值得獲獎的研究不必僅限於頒獎前一年。但聯合獲獎者章程更為複雜。這意味著什麼?
對於物理學、化學以及生理學或醫學的科學類別,在任何一年最多可以授予三位獲獎者,也稱為桂冠得主。以下是 1901 年至 2023 年的細分。

Jen Christiansen
但聯合桂冠得主並不總是直接的合作者。例如,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因其在抑制我們免疫系統的蛋白質以及如何操縱這些蛋白質來對抗癌症的研究而獲得了 2018 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兩人都為新興的癌症免疫療法領域做出了關鍵發現,但他們是並行工作的——在不同的實驗室,專注於不同的機制。
許多聯合桂冠得主甚至不是同時代的人。例如,1986 年的物理學獎授予了恩斯特·魯斯卡、格爾德·賓寧和海因裡希·羅雷爾,以表彰相隔 48 年完成的工作。魯斯卡在 1933 年開發了第一臺電子顯微鏡,賓寧和羅雷爾在 1981 年共同開發了掃描隧道顯微鏡。
儘管每位獲獎者都被授予了自己的個性化金牌和文憑,但獎金並不一定在聯合桂冠得主之間平均分配。除非您將重點從進行研究的人員轉移到被表彰的工作上,否則這一切可能會讓人感到有些困惑。
根據章程,“獎金金額可以在兩項被認為值得獎勵的作品之間平分。”請注意對“作品”的強調。其核心是表彰研究,而不是研究人員。此外,章程規定,“如果一項正在獎勵的作品是由兩到三個人完成的,則應聯合授予他們獎項。在任何情況下,獎金金額都不得在三人以上之間分配。”
總的來說,有五種可能的場景

Jen Christiansen
以下是 2020 年的情況。物理學獎授予了羅傑·彭羅斯、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里亞·蓋茲。正如諾貝爾基金會所說,彭羅斯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可靠預測”而受到表彰,這一貢獻主要歸功於他在 1965 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確立了黑洞的物理基礎。根澤爾和蓋茲都因“發現我們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而受到表彰——這項工作大約在 25 年後在平行的情況下完成,由不同的團隊完成。
一半的獎金授予了彭羅斯,另一半在根澤爾和蓋茲之間平分。

Jen Christiansen
有趣的是,該章程並沒有嚴格遵循諾貝爾遺囑中的語言。他以有影響力的“人”為中心,而不是“工作”。即使在首屆頒獎典禮近 123 年後的今天,這種張力仍然沒有得到解決。頒獎委員會每年在每個類別中選出並宣傳最多三位人士,並向每位科學家頒發支票。然而,這些獎項與作品掛鉤,而在當今世界,被認可的作品越來越多地是眾多合作者的成果。這種將頭條科學家和多人完成的工作混為一談的做法是許多諾貝爾獎批評的核心(儘管還有其他值得批評的方面,包括令人震驚且成問題的桂冠得主缺乏多樣性)。
正如科學與技術學者卡羅琳·瓦格納(Caroline Wagner)所說,她專注於國際合作,在 2017 年寫道
雖然從業者已經擴充套件了貢獻的署名方式,但像諾貝爾獎這樣的獎項還沒有跟上。學校裡教授的少量科學史仍然側重於瑪麗·居里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等個人貢獻者。更難解釋或形象化的是構成當今大多數科學的跨學科合作......為表彰 19 世紀的創造力而設立的諾貝爾獎可能不再反映 21 世紀科學的真正貢獻。
然而,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人仍然對科學家接到諾貝爾獎宣佈電話並將其平凡的一天變成輝煌的一天這一想法感到著迷。隨之而來的科學傳播熱潮也很可愛,它為我們所有人提供了一個藉口,可以一起回顧有影響力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