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朋友,為什麼是朋友形狀?” 一項關於熊的科學調查

為什麼熊既可愛又致命?《大眾科學》調查這些頂級掠食者為何是“朋友形狀”

One bear cub looking at another one in the forest

在芬蘭的森林中,歐洲棕熊(Ursus arctos arctos)幼崽嬉戲的特寫鏡頭。

Dgwildlife/Getty Images

網際網路上流傳著一個關於熊的梗:“如果不是朋友,為什麼是朋友形狀?”

如果你認真對待這個問題,它會非常有趣。大多數致命的頂級掠食者都帶有一種兇猛的氣息,讓人感覺不像“朋友”——想想獅子、狼和鱷魚。那麼為什麼熊看起來如此可愛和想讓人擁抱呢?我們只是被泰迪熊和帕丁頓熊影響,覺得它們安全和令人感到安慰,還是另有原因?事實證明,進化和人類心理學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它們的朋友形狀本質。

生態學家、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附屬研究員蕾伊·溫-格蘭特說:“我認為人類在看待熊方面存在巨大的偏見,她研究熊已有 14 年了。” 熊在世界各地許多文化的民間傳說中都佔有重要地位,包括一些北美原住民文化,他們將熊視為人類的親屬。我們甚至在天空中看到了熊,並以它們的名字命名了星座。“我們一直髮現自己與不同種類的熊密切相關,”溫-格蘭特說。“我們在它們身上看到了自己。”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種深厚的聯絡可能部分是因為人類和已知的八種熊生活在相似的環境中。人類和熊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棲息地,但兩者通常都在靠近河流和湖泊等水體的森林地區茁壯成長。它們也具有相似的雜食性飲食習慣。水果、堅果、蜂蜜和肉類對於黑熊或人類來說都是一頓不錯的晚餐。

還有外形上的相似之處——如果你眯起眼睛。“如果人類四肢著地,他們可能像熊。如果熊站立起來,它可能像人,”溫-格蘭特說。她並非誇大其詞:去年夏天,一段中國動物園的馬來熊的影片在網上瘋傳,因為它站立起來時看起來異常像人類。(溫-格蘭特接到了許多記者的電話,要求她確認那確實是一隻熊。)

儘管如此,熊進化出了許多我們沒有的特徵,其中至少有一些特徵促成了它們整體上的朋友形狀。首先,它們有蓬鬆的皮毛,理論上非常適合撫摸。它們還有小而圓的耳朵,這是它們為了適應保暖而進化出來的。更大、尖尖的耳朵會有更大的表面積,這將導致熱量更快地傳遞。

Two polar bears interacting in the snow

兩隻北極熊在阿拉斯加州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雪地裡玩耍打鬧。

Patrick J. Endres/Getty Images

還有熊的大而可愛的鼻子。“當談到它們的嗅覺時,那是它們的超能力,”溫-格蘭特解釋說。“北極熊可以從非常遠的距離嗅到海冰下的獵物。因此,它們的嗅覺真正引導著它們,並且是它們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什麼我們覺得這些特徵友好?可能是因為我們只是認為熊看起來像狗,而狗是人類馴養了數千年,明確地為了成為我們的朋友。數千萬年前,熊和狗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它們仍然有一些共同的身體特徵。在食肉目動物中,兩者都屬於犬形亞目,指的是“像狗一樣”的食肉動物。其他犬形亞目動物包括浣熊、海豹、小熊貓和水獺——它們都是非常朋友形狀的動物。

熊的一些特徵——尤其是它們胖乎乎的圓臉——也可能讓我們想起自己的嬰兒。在 20 世紀 40 年代,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提出了所謂的嬰兒圖式來解釋為什麼許多物種的嬰兒具有與成年個體不同的相似特徵:大眼睛、圓臉和胖乎乎的臉頰。這些型別的身體特徵可能會在人類中引發養育反應,這種反應有助於我們的後代生存。研究表明,這些特徵會喚起積極的情緒和社會聯絡,可以透過觀察大腦活動催產素(一種重要的結合激素)水平的變化來衡量。

熊往往是非常圓潤、肥胖的生物。因此,它們可能看起來是朋友形狀的,因為我們將這些特徵與無害性和社會聯絡聯絡起來。但是,它們看起來像我們的嬰兒這一事實並不意味著這些聯想是正確的。

“要理解我是一個徹底的愛熊人士。[但是]我個人認為熊看起來並沒有那麼可愛。我不認為它們看起來像朋友。當我看到熊時,我看到的是掠食者,”溫-格蘭特說。對於她的工作,“我給它們注射鎮靜劑並處理它們的身體並進行檢查,我檢視它們的爪子和尖牙等等。所以我有點像,‘哦,這些是兇猛的動物。’”

這個故事的寓意:熊可能是朋友形狀的,但對熊友善並不意味著馴服它們或儘量減少它們的野性。“我認為所有野生動物都應該保持野生狀態,而不是被馴養,不被圈養,除非是出於嚴格的保護原因,”溫-格蘭特說。“感覺像是,‘哦,熊只是和我們一起玩;它們是我們的,’這實際上可能會使科學倒退到我們不希望的方向。”

卡琳·梁是一位居住在紐約的紀錄片製作人。她的專案獲得了 Field of Vision、新加坡國際電影節、IN-DOCS 和翠貝卡電影學院的支援。她的作品曾發表在《大眾科學》、《Hakai Magazine》《大西洋月刊》上。她擁有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生院的科學新聞碩士學位,並且畢業於紐約大學蒂施藝術學院。

更多作者:卡琳·梁

艾莉森·帕肖《大眾科學》的副新聞編輯,經常報道生物學、健康、技術和物理學。她編輯該雜誌的“投稿人”專欄和每週線上科學測驗。作為一名多媒體記者,帕肖為《大眾科學》的播客《科學速遞》撰稿。她的作品包括關於音樂創作人工智慧的三部分迷你劇。她的作品也曾發表在《Quanta Magazine》和《Inverse》上。帕肖畢業於紐約大學亞瑟·L·卡特新聞學院,獲得科學、健康和環境報道碩士學位。她擁有喬治城大學的心理學學士學位。在 X(前身為 Twitter)上關注帕肖 @parshallison

更多作者:艾莉森·帕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