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是第一家倒閉的先進電池製造商?

生產電池的工廠比使用電池的汽車或其他裝置還多,這預示著未來可能會失敗。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重大故事。


為電動汽車提供電池的世界市場即將迎來經濟寒冬。

對於美國這些電池的製造商來說,作為電動汽車中最有價值和最具競爭力的部分,問題是他們將在這個冬天生存下來還是在其中消亡。

在過去三年中,中國、韓國、日本和美國湧現出新的鋰離子電池生產線。 其中一些完全由私人資本建造,這些公司預感到全球能源安全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市場前景廣闊。 其他工廠則在政府的大量資助下建造,因為官員們已將電動汽車確定為一項重要的經濟競賽。

結果是:在短期內,全球電池生產能力遠遠超過對電動汽車的需求。 市場分析師預計,最早從 2012 年開始,將會對無法達標的工廠進行多年淘汰。

汽車行業(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面臨的迫在眉睫的問題之一是:倖存者將在哪裡?

波士頓諮詢集團高階合夥人兼全球汽車業務主管澤維爾·莫斯克特表示:“問題仍然是,美國市場是否有足夠的需求來支援潛在的電池製造商數量。”

莫斯克特表示,根據經驗法則,一家電池工廠可以透過供應美國 1% 的新車銷量來維持運營。 例如,如果電動汽車佔 3%,那麼就可以支援三到四家工廠。

Solyndra 事件重演?
他說,目前美國大約有 10 家電池供應商,因此如果電池需求小於銷售額的 10%,一些工廠將停止生產。

今天,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遠未達到 10%。 事實上,已經商業化 10 年並使用小得多的電池的混合動力汽車,僅佔年銷售額的 2% 到 3%。

市場狀況令人不安地讓人聯想到 Solyndra Inc. 的倒閉,這家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在接受能源部的一大筆貸款後於 9 月份申請破產。 由於中國的規模優勢和矽價格下跌的衝擊,Solyndra 的產品突然發現難以在世界市場上競爭。

同樣,美國電池製造商正在與亞洲的大型工廠競爭,這些工廠正在無情地削減電池成本。

與 Solyndra 也有重要的不同之處。 在太陽能領域,首選技術正趨同於中國擅長的技術。 然而,在電池領域,技術競賽仍然是開放的,而美國公司被認為掌握著一些最具創新性的技術。

然而,隨著全球電池產能萎縮,美國工廠的倒閉可能會給奧巴馬政府帶來不便,因為奧巴馬政府的清潔技術戰略一直受到共和黨持續的攻擊。

全球性的脆弱性
美國工廠並不是唯一脆弱的工廠;其他國家也存在電池產量超過客戶需求的情況。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資料,全球汽車製造商已承諾到 2013 年生產 839,000 輛插電式汽車。 然而,電池製造商的產能已經足以供應兩倍數量的汽車。

此外,工程師們正在尋找降低電池成本的新方法。 這些趨勢共同意味著電池價格將大幅下跌——為了生存,美國製造商將不得不跟上亞洲企業集團的步伐。

彭博新能源財經表示,亞洲大型企業將能夠透過減產、降價和等待危機過去來應對。 在某些情況下,他們還可以依靠與亞洲汽車公司的牢固關係,這些公司早於美國同行開始開發電動汽車。

對於美國鋰離子電池製造商來說,情況更加不穩定,自奧巴馬總統在 2009 年 8 月授予 24 億美元的撥款以來 (ClimateWire, 2009 年 8 月 6 日),他們的隊伍不斷壯大。

其中大部分資金用於建設大型電池製造廠。 但這些工廠的經濟性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規模是享受規模經濟並從而在成本上與亞洲競爭的必要條件。

另一方面,只有當工廠生產和銷售大量電池時,規模優勢才有效。 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清潔技術分析師格倫·沃克表示,透過這種做法,工廠可以使其裝配線和供應鏈更精簡,並降低電池成本。

他說:“如果你停下來不生產電池,而你的競爭對手在生產電池,那麼他們就會降低成本,而你不會。”

隨著美國電動汽車市場剛剛興起,電池製造商正在爭奪他們能找到的最大合同,無論是在卡車、電網還是國防工業領域。

沃克說:“這將是一個貧富分化的時期。” “那些已經獲得生產規模合同的公司基本上會沒問題;對於那些沒有生產規模合同的公司來說,他們真的在拼命爭取可以爭奪的東西。”

一些美國參與者
上個月,通用汽車公司宣佈,將從 A123 Systems Inc. 採購其雪佛蘭 Spark(一款將於 2013 年在美國、歐洲和亞洲銷售的迷你汽車)的電池。

A123 公司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沃特敦,被認為擁有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鋰離子電池之一。 2009 年,該公司從奧巴馬政府獲得了 2.49 億美元的工廠建設撥款。

然而,通用汽車之前曾忽略過它:早在 2009 年,通用汽車就選擇透過韓國公司 LG Chem Ltd. 的一個部門來供應雪佛蘭 Volt 的初始執行電池。 LG Chem 也在 2009 年獲得了電池撥款 (ClimateWire, 2 月 2 日)。

另一家美國電池製造商 Ener1 Inc. 今年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它在 2009 年 8 月獲得了 1.18 億美元的撥款,用於擴大其印第安納波利斯工廠的鋰離子電池生產規模。 然而,雖然其競爭對手獲得了生產合同,但 Ener1 除了 THINK City(一款在歐洲銷售的小型城市電動汽車)之外,未能獲得主要的汽車交易。

生產該汽車的 THINK Global AS 於 6 月份申請破產。 Ener1 必須從其他汽車或電網合同中尋求維持,否則將面臨投資者逃離而崩潰的風險。

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沃克預計,美國的情況將在 2012 年年中變得更加明朗。 他說,到那時,將會有更多的電動汽車型號上市,例如豐田普銳斯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版和福特福克斯的純電動版。

他說,美國電池製造商的命運將取決於消費者的反應以及汽車製造商提高這些汽車產量的意願。 或者,這些公司可以透過國際業務生存下來。 所有美國電池公司都在國外開展業務,無論是在電動汽車還是電網領域。

在全球電池危機中倖存下來的公司可以期待服務更大的市場——以及更少的客戶競爭。 普華永道 PRTM 管理諮詢公司負責人奧利弗·哈茲梅表示,今天的電池供應過剩將在明天變成供應不足。

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雖然存在短期產能過剩,但目前全球已安裝的約 35-50 吉瓦時的產能仍然遠低於預計 2020 年需要的 180-200 吉瓦時的產能。”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