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公共場合見過有人做出令人震驚的事情?也許你目睹過有人對著陌生人喊種族歧視的汙言穢語,或者身體虐待他們照顧的幼兒。我們可能都記得,當某人的行為違反了我們的道德標準時,但只有我們中的一些人可以說我們積極地進行了干預。是什麼區分了那些挺身而出的人和那些保持沉默的人?
一方面,你可能會假設,天性更具攻擊性或敵意的人更可能公開挑戰陌生人。另一方面,大聲疾呼反對不公正可以被視為更積極的一面,是一種成熟的行為。新興研究支援後一種觀點——即挺身而出反對不文明行為的人具有強烈的利他主義感,並結合了自信。瞭解是什麼激勵了這些英雄人物,可能會帶來更有效的方法來遏制日常的不道德行為。
法國克萊蒙奧弗涅大學的心理學家亞歷山德里娜·莫伊蘇克及其同事最近發表了三項研究的發現,這些研究著眼於那些表示他們會在面對不良行為時進行干預的人所擁有的性格特徵。儘管關於情境因素如何影響人們的干預動機(旁觀者效應)已經有廣泛的研究,但關於性格的作用的研究較少。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測試了關於誰會挺身而出的兩種相互競爭且同樣合理的理論:“怨天尤人者”與“適應良好的領導者”。 “怨天尤人者”理論認為,具有敵意、攻擊性且缺乏安全感的人更可能出於將轉移的挫敗感發洩到毫無戒心的目標上的願望而成為義務警員。相比之下,“適應良好的領導者”理論認為,進行干預的人更可能是自信、穩定和成熟的人。
在一項初步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 291 名奧地利學生線上觀看六個短影片片段,這些片段展示了一個人從事各種型別的不文明行為。例如,在一個影片中,這個人被展示踢了幾次啤酒罐,然後將其留在地上而沒有撿起來。在另一個影片中,一個人被展示坐在長椅上,並對走過的一名婦女做出猥褻手勢。在所有情況下,影片中的人都被描繪成穿著普通、大眾服裝的年輕人。觀看每個影片後,參與者對他們感受到的情緒進行評分,例如恐懼、鄙視和厭惡。這些情緒評分被合併以提供每個參與者的“道德憤怒”的總體衡量標準。接下來,參與者被問及,如果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影片中的行為,他們會如何反應。他們對他們可能採取以下每項行為的可能性進行評分:完全沒有反應,給對方一個不贊成的眼神,發出響亮且可聽見的嘆息聲,向警察等權威機構報警,做出不直接針對對方的不贊成評論,對對方做出禮貌的評論,或對對方做出攻擊性的評論。參與者還填寫了許多其他問卷,這些問卷測量了他們性格的各個維度,例如利他主義和自尊。
總的來說,研究結果似乎支援“適應良好的領導者”理論,而不是“怨天尤人者”假設。那些表示他們會對影片中描繪的行為做出反應的人感到更強烈的道德憤怒(更強烈的憤怒和厭惡感),但根據性格量表衡量,他們似乎並沒有比其他人天生更具攻擊性。相反,他們在利他主義的衡量標準上得分更高,這表明他們的行動動機來自幫助他人而不是傷害從事不良行為的人的意願。
然而,在得出確鑿的結論之前,研究人員試圖在另外兩項研究中複製和擴充套件他們的發現,這兩項研究包括更多樣化的在職成年人樣本。這些研究的參與者閱讀了更多種情景,其中人們從事不文明或不道德的行為。例如,他們閱讀了一個人將狗糞留在人行道上而沒有撿起來,以及另一個人在公共動物園打了三歲兒子的臉。同樣,參與者對他們可能說或做些什麼來回應不道德行為的可能性進行評分。他們還填寫了許多問卷,測量了他們各種性格特徵。結果再次顯示支援“適應良好的領導者”假設:報告說他們會以某種方式對令人震驚的行為做出反應的參與者表現出許多積極的性格特徵,包括自我接納、社會責任感和獨立性。他們也傾向於報告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此外,攻擊性再次與挺身而出的傾向無關,同理心、自尊、性別和職業也是如此。年齡較大和收入較高確實與干預相關,這表明在社會中的社會地位中感到更安全或更自信可能與反應意願有關。
如果說有什麼的話,莫伊蘇克和她的同事們似乎發現,面對不文明行為挺身而出的人與抱怨者恰恰相反。相反,他們似乎擁有那些表徵正直公民的特質:幫助他人的強烈願望、自信、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的安全感以及處理自己情緒的成熟度。其他研究也支援這樣一種觀點,即進行干預的人對他人持有更積極的看法。倫敦商學院的心理學家阿妮塔·拉坦和斯坦福大學的卡羅爾·德韋克發現,那些相信他人有能力改變的人更可能對抗偏見。
這項研究的一個主要侷限性在於,它基於人們的自我報告,而不是對實際行為的衡量。也許未來的研究將著眼於性格特徵與人們在預先安排的情景中進行干預的意願之間的關係。然而,這些結果對於幫助我們理解如何促進更文明的社會仍然很重要。畢竟,在面對不道德行為時公開表達不滿的意願,甚至介入並嘗試直接干預,通常是走向社會變革的第一步也是最直接的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