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白矮星充當了另一顆類太陽恆星的放大鏡,這顆白矮星正在繞著該恆星執行。這個雙星系統距離地球808秒差距(2600光年),位於天琴座,此前被歸類為可能存在系外行星的系統。利用美國宇航局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資料,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家伊桑·克魯斯和埃裡克·阿戈爾觀察到,這顆較大恆星的亮度每88天增加僅0.1%,持續5小時。他們表示,這種效應是一顆繞軌道執行的白矮星造成的——白矮星是一顆緻密、緊湊、燃盡的恆星,每當它穿過其伴星和地球之間的視線時,其引力效應就會像放大鏡一樣。克魯斯和阿戈爾今天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
已知大質量天體會扭曲時空並彎曲經過它們的光線路徑。這種現象被稱為引力透鏡效應,最早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15年預測。天體就像一個透鏡,可以使觀察者看到其背後物體的多個影像。對於那些因為距離觀察者太遠而顯得非常小的物體,例如類太陽恆星,多個影像無法區分,但天文學家預計會看到透鏡效應的表現為恆星整體亮度的增加。
雙星系統中的“自透鏡”效應早在40年前就由瑞士天文學家安德烈·梅德爾預測,但直到現在才被觀測到。“直到開普勒望遠鏡發射升空,我們才擁有能夠發現如此微小變化的望遠鏡,”克魯斯說。
該系統正式名稱為開普勒感興趣天體(KOI)3278,最初被歸類為候選系外行星,因為開普勒望遠鏡還觀察到其光線有規律的變暗,這可以用一顆軌道行星從它前面經過來解釋。事實上,作者表示,光線變暗發生在白矮星(它本身也會發光)從其大得多的伴星後面經過時。
本文經雜誌《自然》許可轉載。該文章於2014年4月17日首次發表。